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材料,进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每到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前后,网上都会有“应不应过洋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进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每到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前后,网上都会有“应不应过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怎样过?”的讨论。有人认为,洋节日不是洪水猛兽,庆祝一下也无妨;有人认为,传统节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少上几天班,可以吃到美食;还有人认为,传统节日更应注意其起源、内涵和习俗。
      以上这些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弘扬传统文化,警惕形式化和走极端
      近年来,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与此同时,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也在持续升温.一些人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呼吁抵制“洋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洋节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而中国人自古就是世俗化的民族,外来的宗教性节日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
      洋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恰好迎合了年轻人找个理由呼朋唤友聚餐玩乐的需求.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这些“洋节”和淘宝的“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用抵制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是没必要的.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换句话说,不管一种外来的文化看起来如何强势,如果它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就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回答被誉为“道德金句”,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支柱之一.但我认为,子贡所问中的那个“行”字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紧要的.会背几句国学名言而日常行为却与传统提倡的为人处世相悖,只会造就令人厌恶的伪君子.只有让这些历久弥新、仍具进步意义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算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比,过什么节都是小事.不务根本而关注细枝末节,岂不是本末倒置?
      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否则很容易滑进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闭、保守的老路上去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我们今天的吃穿住用行很多源于国外,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开汽车而不坐马车,穿西服而不穿马褂,见面握手而不打躬作揖,就认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文化自信的.
           其实,中国人过洋节的同时,外国人也在过春节.欧美不少国家和城市都把春节作为法定节日,比如加拿大国会今年就宣布“春节”为法定的非假期节日.西方过春节的人注定是一小部分,中国过洋节的人也一定不会多到影响传统节日地位的程度.而我们有的高校竟然采取关闭校门禁止学生外出的方式来抵制“洋节”.其实,形式化和走极端才是影响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