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十二日,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和清政府在重庆正式签订了《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日本获得了在重庆开设租界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十二日,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和清政府在重庆正式签订了《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日本获得了在重庆开设租界的特权。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云集重庆的世界名人、各国外交官等有3000人,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经济实力成百倍增长,工业企业增至1690家,商业公司、商店27万多家,银行67家,钱庄、银号、信托公司24家,人口增至120万人。 
材料三 民国28年(1939)5月3、4两日,日本空军突袭轰炸重庆。两次轰炸中重庆市区总计被毁房屋2000余栋,市民死伤2000余人,财产损失无法估算,全市37家私营银行有14家毁于弹火,单是都邮街一带被毁的绸缎布庄就有15家。
材料四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重庆作为建设的重点,迁建、新建了200多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些新增的企事业单位除少数是兵工厂外,大部分是与战备有关的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工业。西南铝加工厂、四川重型汽车厂、重庆造船厂、四川仪表总厂等,都是在“三线”建设中建成的。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重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重庆设立租界的依据。(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战中重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对今后重庆发展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轰炸重庆的目的(2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南京条约》附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
(2)地位作用: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同盟国在远东的军事指挥中枢。
影响:重庆成为国际性的政治文化和旅游名城;重庆成为国内工业名城。
(3)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4)背景:应对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60年代中国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现实意义:巩固了国防;理顺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差别。
历史意义:为后来中国西部开发打下了基础;根本上优化了中国战略防守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看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