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结合这首诗,谈一下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从景和情的关系上说说你的理解。
(3)“比、兴”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请从《氓》中试举一例,说明“比兴手法”的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重章叠唱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作答时要抓住前三章,要结合薇菜和戍边进行表述.
(2)题干已经明确了是运用了“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要能分析出哪是乐景,哪是哀景,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哀情和乐情.景色抓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作答,情感抓住“往”“来”分析;
(2)理解比兴手法的含义,然后找出《氓》中“比兴”的句子,即运用比喻手法的地方,要能分析出其比喻义.

答案:
(1)重章复唱(叠句)的效果:1.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戍边的漫长.2.一唱三叹,旋律协调,音节和谐,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杨柳依依是春光明媚之景,但值此大好春光却要从军远戍,越觉百般凄凉.雨雪霏霏是冬日肃杀之气,而历尽艰难生死却能安然归来,更生无限欣慰.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哀乐感情的写法,就是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往往能收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比喻女子容颜衰老(或婚姻关系的破裂),以引出下文.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冰心提倡写作要“真情实感,质朴浅显”,你对此有什么见解?请畅所欲言。冰心提倡写作要“真情实感,质朴  2020-04-06 …

受迫振动是在周期性策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关于它与策动力的关系,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受迫振动  2020-04-07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其中选择题3分)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2020-05-13 …

采薇阅读理解答题采薇诗经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  2020-06-17 …

《采薇》改写原文:诗经·采薇诗经采薇shījīngcǎiwēi(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2020-06-25 …

大学语文(一)——试分析《小雅.采薇》《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2020-06-28 …

《采薇》这首诗中,“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中的“靡”字怎么解释?《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2020-06-28 …

如图.过点A1(1,0)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y=2x于点B1;点A2与点O关于直线A1B1对称,过点  2020-10-31 …

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后,两位同学对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说:”用手挤压柔软的海绵.海绵会  2020-11-06 …

某班主任对班级22名学生进行了作业量多少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在喜欢玩电脑游戏的12中,有9人认为作业  20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