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送张唐民归青州序欧阳修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士岂能素贤哉 素:本来
B.或艰而后通 通:通晓
C.此所谓天人之理 理:理数
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 周:周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其孰能至哉 其皆出于此乎
B.违俗则多穷 金就砺则利
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其母贤而知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
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
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
②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欧阳修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能素贤哉!当其王道备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成,而忘其教养之具,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士生其间能自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艰而后通。
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俗则多穷,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能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士岂能素贤哉 素:本来
B.或艰而后通 通:通晓
C.此所谓天人之理 理:理数
D.予力既不能周于生 周:周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其孰能至哉 其皆出于此乎
B.违俗则多穷 金就砺则利
C.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其母贤而知书 人非生而知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阐述了人生命运的困窘或通达因天时、人事而变的道理,因而不必为命途的逆顺祸福感到奇怪。
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代及后世在礼乐教养方面的变化谈起,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C.张秀才贤能好学,崇行道义,学有所成,却被免冠,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
D.本文作为赠序,语言平实,巧于分析,立意鲜明,最后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点明了作序的目的。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有教养之渐,进有爵禄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齿戮辱之羞。
②人事修,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于时。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如果B项中“通”解释为“通晓”,那么整个句子就解释为“也许会在历史艰苦困顿之后通晓”,与前文语境不符合,应该是“也许会在艰苦困顿之后显达亨通”,“通”解释为“显达亨通”,故选B;
(2)A.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解释为“难道”、“怎么”/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解释“大概”、“可能”;B.表示承接关系,翻译为“于是,就”;C.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递进;D.连词,表示递进/连词,表示修饰.故选B;
(3)此类题目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C项中“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错,原文“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表明作者对张秀才抱有希望,误解句意.故选C;
(4)①要点:“渐”解释为“熏陶”;“劝”解释为“勉励”;“勉”解释为“努力”;“不齿”解释为“被人瞧不起”;
②要点:“修”就是为“修明”;“废”解释为“松弛”;“其”解释为“那些”;“于”表示被动.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
②(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弛废,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
参考译文:
我读《周礼》读到教导百姓、兴办学校、选取贤才、命选士人的方法,没有不停下来叹息的,我忍为夏商周三朝,士人难道是本来就贤德的吗?当王道施行,(好的)习俗形成,学校里教导仁义礼乐,家庭里做到孝顺长辈、爱护后辈、尊敬兄长、关爱幼弟,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照)这形势就不得不向善了,难道一定是生下来就知道贤德吗?到了后世,道德缺失、教育荒废,卑鄙虚伪的风俗形成,又丢弃了教导培养的方法,至于赏赐官爵俸禄或罢黜羞辱的方法,又因为丢失了标准,而不足以起到劝勉或震慑(众人)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自行向善,卓越突出而没有迷失自我,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知道贤德,上天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聪慧),难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凡是人们所称道的贤德之人,远比夏、商、周三代的士人可贵.所以说,贤善的人特别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却往往饥寒交迫,生活困顿潦倒,自顾不暇,这其中的幸运者,也许会在艰苦困顿之后显达亨通.
贤德的人难道一定会历经困顿艰难吗?大概因为(他们)高于世人就难以合群,违背世俗就会多遭困顿,这也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啊.哎,(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废弛,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上天不是不喜欢赋予人们贤善的品德,(只是)上天(的力量)战胜不了人为的力量,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吗?这里所说的天时人事的理数,就在《易经》否极泰来、此长彼消的卦象中.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自古以来显圣之人的穷困与通达、祸患与福泽,就都可以通晓而不会感到奇怪了.
张秀才住在青州,他的母亲贤惠并且知书达礼,有三个儿子,其中的两个夭亡了,只有张秀才最贤善,在乡间以躬行仁义出名,而且十分好学,努力钻研古文,可以称得上卓越突出而不会迷失自我的人.今年应举进士,却被有关部门淘汰了,他的母亲老了,可家境贫寒,无法奉养母亲,真称得上困顿而且艰难了.哎,以我的能力,没法周济帮助他,而他又特别喜欢《易经》,经常和我讨论其中的问题.如果她这次回青州能够完成未竟的事业,那么天命的理数、人事的变化、逆顺祸福,就不会扰乱他的内心了.虽然这样说,但是像张秀才这样的人,难道就一定会穷困下去吗?哪里知道他不会在经历困顿之后显达亨通呢?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作此序.
(2)A.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解释为“难道”、“怎么”/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解释“大概”、“可能”;B.表示承接关系,翻译为“于是,就”;C.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递进;D.连词,表示递进/连词,表示修饰.故选B;
(3)此类题目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C项中“作者对此感到悲愤不平”错,原文“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表明作者对张秀才抱有希望,误解句意.故选C;
(4)①要点:“渐”解释为“熏陶”;“劝”解释为“勉励”;“勉”解释为“努力”;“不齿”解释为“被人瞧不起”;
②要点:“修”就是为“修明”;“废”解释为“松弛”;“其”解释为“那些”;“于”表示被动.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
②(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弛废,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
参考译文:
我读《周礼》读到教导百姓、兴办学校、选取贤才、命选士人的方法,没有不停下来叹息的,我忍为夏商周三朝,士人难道是本来就贤德的吗?当王道施行,(好的)习俗形成,学校里教导仁义礼乐,家庭里做到孝顺长辈、爱护后辈、尊敬兄长、关爱幼弟,平时居家有教育培养的熏陶,入朝为官有官爵俸禄的勉励,如果有一时的不努力,就会有被排斥被人瞧不起的受刑被辱的羞耻.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照)这形势就不得不向善了,难道一定是生下来就知道贤德吗?到了后世,道德缺失、教育荒废,卑鄙虚伪的风俗形成,又丢弃了教导培养的方法,至于赏赐官爵俸禄或罢黜羞辱的方法,又因为丢失了标准,而不足以起到劝勉或震慑(众人)的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自行向善,卓越突出而没有迷失自我,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知道贤德,上天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聪慧),难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凡是人们所称道的贤德之人,远比夏、商、周三代的士人可贵.所以说,贤善的人特别少.很庆幸有这样的人,却往往饥寒交迫,生活困顿潦倒,自顾不暇,这其中的幸运者,也许会在艰苦困顿之后显达亨通.
贤德的人难道一定会历经困顿艰难吗?大概因为(他们)高于世人就难以合群,违背世俗就会多遭困顿,这也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啊.哎,(如果)人事修明,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如果)人事废弛,那么即使上天赋予他们才德,那些贤才也会被时事所困.上天不是不喜欢赋予人们贤善的品德,(只是)上天(的力量)战胜不了人为的力量,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吗?这里所说的天时人事的理数,就在《易经》否极泰来、此长彼消的卦象中.能够理解这个道理,那么(对于)自古以来显圣之人的穷困与通达、祸患与福泽,就都可以通晓而不会感到奇怪了.
张秀才住在青州,他的母亲贤惠并且知书达礼,有三个儿子,其中的两个夭亡了,只有张秀才最贤善,在乡间以躬行仁义出名,而且十分好学,努力钻研古文,可以称得上卓越突出而不会迷失自我的人.今年应举进士,却被有关部门淘汰了,他的母亲老了,可家境贫寒,无法奉养母亲,真称得上困顿而且艰难了.哎,以我的能力,没法周济帮助他,而他又特别喜欢《易经》,经常和我讨论其中的问题.如果她这次回青州能够完成未竟的事业,那么天命的理数、人事的变化、逆顺祸福,就不会扰乱他的内心了.虽然这样说,但是像张秀才这样的人,难道就一定会穷困下去吗?哪里知道他不会在经历困顿之后显达亨通呢?庆历二年三月十九日作此序.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君主的烦恼”公元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面临着共同的烦恼…….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皇帝更快地 2020-05-13 …
古文理解。崂山道士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 2020-06-16 …
古文理解。崂山道士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古文理解。崂山道士王 2020-06-16 …
崂山道士?王曰:“每见师行处,隔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无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绝,令自咒毕,呼 2020-07-03 …
烈士王杰作文急求一篇作文,题目是烈士王杰,500字,快,就是那个革命烈士,快,好的加分. 2020-07-03 …
(2013·湖南五十校第一次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秋夜喜遇王处士①王绩北场芸藿②罢,东皋 2020-07-14 …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 2020-11-06 …
王权变迁在中世纪西欧,中央(国王)与地方(领主、贵族、市民)势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欧洲的王权 2020-11-28 …
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 2020-12-01 …
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