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择死与择生张曼菱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
题目详情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 )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⑧死,可以明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⑨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⑩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填入第④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屈原 B.政治家 C.爱国诗人 D.三闾大夫
(2)在第⑧段处写一段话,是上下文联系紧密。
(3)下面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认为世人忽略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并非出于故意。
B.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是以死明志。
C.司马迁择生,体现了布衣的叛逆精神,比屈原择死更加崇高。
D.“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真确的一项是___
A.“汗青”指“历史”。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渗出,便于书写,故有此称呼。
B.“哀默哀兮生别离”出自屈原的《九歌》.《九歌》中《国殇》一诗用于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
C.“兰草”即兰花,高洁,清雅,古人常用其表达自己远离污浊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D.“纪传体”是一种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诗记叙史书的编写体例,《史记》《后汉书》等均为纪传体。
(5)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6)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7)第一段“着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有特定的意义。 请结合文外的例子加以解说。
张曼菱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 )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⑧死,可以明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⑨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⑩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填入第④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屈原 B.政治家 C.爱国诗人 D.三闾大夫
(2)在第⑧段处写一段话,是上下文联系紧密。
(3)下面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认为世人忽略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并非出于故意。
B.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是以死明志。
C.司马迁择生,体现了布衣的叛逆精神,比屈原择死更加崇高。
D.“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真确的一项是___
A.“汗青”指“历史”。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渗出,便于书写,故有此称呼。
B.“哀默哀兮生别离”出自屈原的《九歌》.《九歌》中《国殇》一诗用于祭奠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
C.“兰草”即兰花,高洁,清雅,古人常用其表达自己远离污浊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D.“纪传体”是一种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诗记叙史书的编写体例,《史记》《后汉书》等均为纪传体。
(5)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6)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7)第一段“着中国式的生命”在文中有特定的意义。 请结合文外的例子加以解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试题分析:
(1)第④节是从屈原的政治家身份的角度入手去看待他的“死”的必要性,故先排除A、C;而“三闾大夫”是屈原的官职,代表了他的政治身份与责任,故选D.
(2)前文写了屈原的“死”,后文写了司马迁的“生”.原文中“死,可以明志”起到了承上的作用,空格处应填能开启下文司马迁的“生”的句子.
(3)A.从第④节的划线句可知,作者只是对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并不能肯定.
C.从第⑩节中提到的“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一句可知,在作者心中,这两个人并没有高低之分.
D.与原文不符合,第⑩节“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4)A.“汗青”借指“史册”,而不是历史.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5)找出信息段第四段,找出关键句“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和“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概括作答即可.
(6)①找出关键语句“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屈原行吟在汨罗江畔,抱石而死的方式是浪漫的,美丽的,符合诗人的方式.②所谓“匍匐于地的殿臣”是指依附于皇权的大臣们,司马迁直起身子来,就以为着与人臣身份的告别,再结合第⑨节提到“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可以概括出答案.
(7)这道题考核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要通过阅读全文,明确“中国式的生命”的含义.文章举了屈原和司马迁两个典例,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式生命”,其共同的特点是无论生还是死,都是朝着崇高的方向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自我放逐.所举的例子重涉及的人,也应当对生和死有着崇高的信念(譬如:文天祥、苏武).
答案:
(1)(2分)D
(2)(3分)生,却可以践志
(3)(3分)B
(4)(3分)A
(5)(4分)要点一:忽视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诗人的屈原不必去死,而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却必须沉江.要点二: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死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6)(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
(7)(6分)要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举例说明略)
(1)第④节是从屈原的政治家身份的角度入手去看待他的“死”的必要性,故先排除A、C;而“三闾大夫”是屈原的官职,代表了他的政治身份与责任,故选D.
(2)前文写了屈原的“死”,后文写了司马迁的“生”.原文中“死,可以明志”起到了承上的作用,空格处应填能开启下文司马迁的“生”的句子.
(3)A.从第④节的划线句可知,作者只是对这个观点只是猜测,并不能肯定.
C.从第⑩节中提到的“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一句可知,在作者心中,这两个人并没有高低之分.
D.与原文不符合,第⑩节“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4)A.“汗青”借指“史册”,而不是历史.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5)找出信息段第四段,找出关键句“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和“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概括作答即可.
(6)①找出关键语句“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屈原行吟在汨罗江畔,抱石而死的方式是浪漫的,美丽的,符合诗人的方式.②所谓“匍匐于地的殿臣”是指依附于皇权的大臣们,司马迁直起身子来,就以为着与人臣身份的告别,再结合第⑨节提到“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可以概括出答案.
(7)这道题考核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首先要通过阅读全文,明确“中国式的生命”的含义.文章举了屈原和司马迁两个典例,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式生命”,其共同的特点是无论生还是死,都是朝着崇高的方向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自我放逐.所举的例子重涉及的人,也应当对生和死有着崇高的信念(譬如:文天祥、苏武).
答案:
(1)(2分)D
(2)(3分)生,却可以践志
(3)(3分)B
(4)(3分)A
(5)(4分)要点一:忽视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诗人的屈原不必去死,而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却必须沉江.要点二:屈原对自己的定位,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死是作为政治家的屈原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6)(4分)(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分.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整理,意思对即可.)(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2分.
(7)(6分)要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念)(举例说明略)
看了 择死与择生张曼菱①中华民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花生由于其独特的开花结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俗称为“落花生”.根据它的这一特殊性,你认为它适于 2020-03-31 …
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 2020-04-06 …
请你写出与土地相关的成语、俗语、故事、神话以及民间传统一楼的这个答案我已经看过了,只有成语还不够啊 2020-04-09 …
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 2020-05-13 …
翻译水土不服.不一定只指人生理上的水土不服。。。比如,外国公司啊到中国的,外国的时尚,穿在中国人身 2020-05-13 …
“十一”黄金周,小张和妈妈到江西景德镇旅游,买了一只紫砂壶,她听说这种壶是用当地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 2020-05-14 …
我们在海边滩涂上漫步时发现:双脚陷入泥泞的泥土时,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反而会陷得更深.请用物理知识 2020-05-16 …
体会《我站在铁索桥上》所表达的情感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在这英雄的土 2020-05-16 …
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只有从土壤中获取B.农作物的 2020-05-17 …
鲁藜的《泥土》“珍珠”和“泥土”各比拟什么样的人?这首诗阐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我只要这个答案不 20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