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题目详情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保留记忆,也是保留特色 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 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悠闲的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已经磨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 冯骥才逛完巴黎发出赞叹:“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 而此时,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得到广泛呼应与奉行。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单霁翔说。 身为文物保护专家,单霁翔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的作为痛心疾首。“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将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如今再回头看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提醒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待旧城的观念。 随着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有些名气的遗址和遗迹已经没有人敢强拆,然而如果没有整体风格的保持,最多只是多了一些城市孤儿,高楼大厦包围下的古建筑,已经没有生命。 单霁翔指出,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德国的吕贝克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是成片成地段地保护,而不是只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单个建筑。因为城市的一切,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分 析:
本题是材料作文,其材料就出自本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上海的另一面》中。因此,要理解所给的材料,最好是把这个材料放到原文中去,结合原文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材料的意思。就像理解句子的含意那样,认真地结合语境,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以期得出正确的含意。作者在文中说“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这个材料就是忠告的具体内容。原文作者紧接着又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城市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是历史“记忆”的物化。这些鲜活的记忆能够赋予城市以个性的生命力,是前进的资本,是自我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信力的象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用来观照当下,还有永远的将来。丢弃历史,不可能凭空创造新的文化。西方的物质文明,我们将来也会有,可我们的城市记忆,我们富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城市记忆由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构成。物质文化遗产不用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风俗、传统、工艺、精神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等。只有片面的某个“点”的保护,缺乏非物质文化土壤,最终也只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
考点: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看了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