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
题目详情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这里能正确理解“入”和“出”的关系.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3)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这里学生理解引用叶圣陶的话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即可.
答案:
(1)(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3)(5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4)(3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3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3)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这里学生理解引用叶圣陶的话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即可.
答案:
(1)(3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3)(5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2分)
(4)(3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3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看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知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善与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B. 2020-05-14 …
合肥市全民阅读活动多姿多彩,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滋养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 2020-05-17 …
这是一些阅读记录卡,帮忙像一些文章篇名.只要文章的题目,最好是名著或名书中的节选.致谢.1.有关人 2020-06-07 …
《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A、赵云诸葛亮关羽B、赵云张飞关羽C、刘备赵云关羽D 2020-06-0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水利工程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发展的基 2020-06-27 …
《道德经》又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 2020-06-27 …
关于阅读材料作文《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角度禅师这句话, 2020-06-28 …
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有①善与恶相互对立②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 2020-07-12 …
古语云:“善不积不足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下列选项中,与此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2020-12-22 …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句话启示我们()A.学习要刻苦努力,不能偷懒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