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平淡的境界(有删改)周国平很想写好的散文,一篇篇写,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积了厚厚一摞。这样过日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平淡的境界 ( 有删改 )

周国平

很想写好的散文,一篇篇写,有一天突然发现竟积了厚厚一摞。这样过日子,倒是很惬意的。至于散文怎么算好,想来想去,还是归于“平淡”二字。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令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仍是苏东坡说的:“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所谓老熟,想来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龄阅历。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当然,年龄不能担保平淡,多少人一辈子蝇营狗苟,死不觉悟。说到文人,最难戒的却是卖弄,包括我自己在内。写文章一点不卖弄殊不容易,而一有卖弄之心,这颗心就已经不平淡了。举凡名声、地位、学问、经历,还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肠,一都可以拿来卖弄。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想到这一点,他感到很放心。

有一年我到云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云在蓝天缓缓移动,白帆在蓝湖缓缓移动,心中异常宁静。这景色和这感觉千古如斯,毫不独特,却很好。那时就想,刻意求独特,其实也是一种文人的做作。

活到今天,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 ( 不是完全 ) 看淡了功名富贵,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虚荣心,我想我一定会活得更自在,那么也许就具备了写散文的初步条件。

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当然,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

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

换一种比方,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后,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1 .本文以“平淡的境界”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题目具体包含哪几层意思。

2 .作者举“到云南大理”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

4 .作者的文题是“平淡的境界”,请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 (1) 散文内容的平淡 (2) 物质的平淡 (3) 精神的平淡 (4) 文字功夫的平淡或 (1) 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2) 看淡功名富贵 (3) 放下虚荣心 (4) ...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