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 
—— 《大学章句》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 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
 (1)材料1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2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相比, 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3)“穷理”,朱熹把体认“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看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故致知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①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  2020-06-16 …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②皆山水之奇  2020-06-16 …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  2020-06-20 …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①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  2020-06-30 …

题:材料一“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  2020-07-01 …

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①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  2020-07-06 …

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B.蒙故业,因遗策C.加之以师旅  2020-07-12 …

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B.蒙故业,因遗策C.加之以师旅,  2020-12-17 …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  2020-12-17 …

[c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