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文虚词翻译1.乃解释为"他的"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解释为"乃至,甚至"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解释为"可是"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解释为"而、又"时是什么词

题目详情
古文虚词翻译
1.乃 解释为"他的"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解释为"乃至,甚至"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解释为"可是"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解释为"而、又"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2.而 解释为"通:如,好像、如同"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解释为"而、后:方、方才"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解释为"何况,加强反问语气"时是什么词性?例句有哪些?
谢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