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戈壁听沙(节选)韩少功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③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文章第⑧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6分)
“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
1.
分 析:
这道题目既考查文章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构思。学生首先要浏览文本,对文章的内容思路写法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看选项。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而是体现了“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而知青们投奔戈壁滩“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体现了对戈壁的眷恋;C项,“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这种说法错误。文中有很多地方流露出的是对戈壁的爱恋,“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因为戈壁的文化并没有消亡,我们从最后作者遇到一位维族青年,他说“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故答案选AD。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分 析:
这道题目是考查散文中引用名人诗句的作用,属于段落的作用,但比段落的作用又多了一个引用名言本身的作用,那就是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段落的作用要考虑其在文中的位置,依据位置,再看上下文。本题的对象在第八段的结尾,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引起下文……。先看诗句本身的意思,“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是写戈壁滋养了东迁民族,然后看上下文所写的内容,上文写今天的很多民族中依然有戈壁文化的影子,下文写“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从中体现了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与眷恋。最后再加上引用诗句本身的作用即可。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分 析:
这道题目通过标题来考查文章内涵。题干中说“从沙中听到了什么”,此处的“听”是用眼睛“听”,也就是看到了什么,带着这样的提示到文中找作者戈壁之行所看所思。第二段“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初到戈壁,“听”到的是戈壁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第四段、第五段的治沙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的力量;第六节从流传的各民族服装习俗中听出了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从维族青年的语言中听出了对未来的憧憬。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4.
分 析:
这道题目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句子含义题有如下几种办法:回归文本法、句子结构分析法、重点词语突破法。“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中关键词是“母胎”“眷恋和向往”,然后回归文本,在第九段有“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第十段有“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从中可以得知,所谓的“母胎”是指西部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而“眷恋和向往”,联系作者“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可以知道是对本源文化的追寻。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文言文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 2020-05-13 …
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其原因是( )A.种群调节 B.竞争 2020-06-04 …
上盈其志,下移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字词都要解释噢.接下来再把整句话的意思解释下.这句话太难了 2020-06-16 …
英语翻译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解之者曰:“吾所 2020-06-22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舍相如广成传②宁许以负秦曲③且庸人尚羞之④而相如廷叱 2020-07-02 …
下列关于节肢动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已知命名的有120多万种B 2020-07-12 …
谁可以将下面一段文字准确用英语翻译出来在宁静祥和的和平谷里,生活着一群悠闲可爱的动物。其中,胖胖的熊 2020-11-03 …
三句半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一般要求押韵,诙谐搞笑。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仿照前后 2020-11-05 …
很久以前,有一群蜜蜂过着挥霍、奢华的生活,整个蜜蜂王国兴旺发达、百业兴盛。后来,从遥远的地方来了一只 2020-11-13 …
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 202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