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神奇的莺莺塔莺莺塔(如图)在永济市普救寺内,这座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奇妙的声学效应!全塔共13层,高36.76m.在塔的附近敲击石块,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神奇的莺莺塔
莺莺塔(如图)在永济市普救寺内,这座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奇妙的声学效应!全塔共13层,高36.76m.在塔的附近敲击石块,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鸣叫,传说是匠师筑塔时安放金蛤蟆在内.实际真是这样吗?
经多方面研究,莺莺塔回音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建筑材料表面光滑还涂有釉料,对声波具有良好的反射作用.②它的塔檐非常特殊,每层檐都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弧度,入射到每层檐的声波都被全部反射后,声音再经过叠加、汇聚,最后使回音增强,并且这种叠加有时能使声音拖长、频率发生变化.使敲击石块的声音变成蛙鸣.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1)文中谈到,在塔的附近敲击石块.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畦、咯哇”类似青蛙的鸣叫,这是由于______形成的.
(2)敲打石块入射到每层檐的声波都被全部反射后,声音再经过叠加、有时能使声音拖长、频率发生变化.如果声音的频率变大,声音的音调将变______.
(3)通过塔反射叠加,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塔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声音的______,声音的这个特性不仅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和扩散程度有关,还与声音的______有关.
神奇的莺莺塔
莺莺塔(如图)在永济市普救寺内,这座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奇妙的声学效应!全塔共13层,高36.76m.在塔的附近敲击石块,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鸣叫,传说是匠师筑塔时安放金蛤蟆在内.实际真是这样吗?
经多方面研究,莺莺塔回音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建筑材料表面光滑还涂有釉料,对声波具有良好的反射作用.②它的塔檐非常特殊,每层檐都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弧度,入射到每层檐的声波都被全部反射后,声音再经过叠加、汇聚,最后使回音增强,并且这种叠加有时能使声音拖长、频率发生变化.使敲击石块的声音变成蛙鸣.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回答:
(1)文中谈到,在塔的附近敲击石块.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畦、咯哇”类似青蛙的鸣叫,这是由于______形成的.
(2)敲打石块入射到每层檐的声波都被全部反射后,声音再经过叠加、有时能使声音拖长、频率发生变化.如果声音的频率变大,声音的音调将变______.
(3)通过塔反射叠加,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塔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声音的______,声音的这个特性不仅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和扩散程度有关,还与声音的______有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建筑材料表面光滑还涂有釉料,对声波具有良好的反射作用;故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鸣叫,这与声音的反射有关;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变大,声音的音调将变高;
(3)通过塔反射叠加,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可见塔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声音的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声音反射;(2)高;(3)响度;振幅.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变大,声音的音调将变高;
(3)通过塔反射叠加,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可见塔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声音的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声音反射;(2)高;(3)响度;振幅.
看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神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翻译一个英语作文,2年1班的同学,每天每个同学到校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乘公共汽车,有的步行 2020-05-15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塔里木河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流域内灌溉面积达 2020-05-17 …
乌云犹如远方大火腾起的团团浓烟,在昏暗的天空缓慢浮动,移近一座佛塔,便用浓重的烟雾把它遮掩起来乌云 2020-06-11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 2020-06-21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20分)我们读书,应当像蜜蜂酿蜜那样,(a)上下五千年,各类文化科学知识 2020-06-27 …
16.如图9-70所示,在建筑工地上有一台塔式起重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表所示:(1)该起重机一次最 2020-07-14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蟠龙山又名宝塔山,在柳江的东岸。它横列三峰, 2020-11-13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塔里木河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486千米,自西向东蜿蜓于塔里木 2020-12-02 …
2013年4月18日,小赵到某便利店买了一瓶品牌饮料。可喝了这瓶饮料,他就感觉肚子疼,经检查得了急性 2020-12-06 …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 202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