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我国不是地大物博的依据最近我们班要开个辩论会:中国是否地大物博.因此有两面性.请各位代表反方说话:中国不是地大物博
题目详情
我国不是地大物博的依据
最近 我们班要开个辩论会:中国是否地大物博.因此有两面性.请各位代表反方说话:中国不是地大物博
最近 我们班要开个辩论会:中国是否地大物博.因此有两面性.请各位代表反方说话:中国不是地大物博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在描绘伟大祖国时,我们习惯于骄傲地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试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填的.
中国真的“地大物博”吗?
最近,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却提出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
政协委员的这一建议,马上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反对者皆有之.
下面摘录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以抛砖引玉,请各位就此发表高见.
观点一:“地大物博”退出课本是明智的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沈思呼吁,应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的资源问题.
曾经,“地大物博”是我们几代人引以为豪的民族记忆,现如今,“地大物博”却已然成了真实的谎言,“地大物不博”才是现实写照,因此有政协委员呼吁“地大物博”论退出中小学课本.诚然,沈委员言之不谬,我们对此不能不警思.
我国到底地大不大?按绝对面积来说不可谓不大,但人均面积则趋于很小.同理,即便风物再丰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均分之下,立马变为“不博”.既如此,能够承认“地大物不博”就是自省,而呼吁“地大物博”退出课本则是明智.毕竟,一味沉浸于虚幻的迷梦里,就是愚不可及的悲哀和无知.然而,“地大物博”退出课本还不够,因为“地大物博”退出课本并不等同于国人就有危机意识,更不代表国人就会践行节约.近年来,随着中央倡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应该说,已有一部分国人已经有了“地大物不博”的心理体验,但体验归体验,他们并没有厉行节约.
更值得忧思的是,还有许多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地不大物不博”,更没有认识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早在1968年4月,数十家科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齐聚罗马,探究环境退化、经济混乱等人类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郑重指出,不可再生资源的贮存已经能够知道是有限的并且还在减少,我们的地球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时隔近40年,某些国人仍缺乏危机意识,这不能不让人忧心.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和资源的冲突尤为激烈.科学家宋健认为,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么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就该在6.8亿以下.可现实是,我们人口日趋增多,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大物博”逐渐被“地少人多”所替代.尤让人尴尬的是,据国家能源研究所估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很低.如果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中国需要花费的能源是美国生产同样产品耗费能源的2.5倍,欧盟的5倍,日本的9倍.
因此,“地大物博”退出课本的同时,我们必须蹈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实现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前提即是要否决先谋发展后治污染的歧途.经济学家沃森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发展较迟,往往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一是模仿制度;一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对于我们这个资源短缺的国度,当然不能跟随西方某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此外,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每个国人都应身体力行厉行节约,而不是铺张浪费.正如甘地所言:“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添满每个人的愚壑.”
呼吁“地大物博”退出课本,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也是对当初盲目乐观的反省.但是知易行难,如何让厉行节约根植每个国人心中,并能躬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观点二:“地大物博”退出教材是因噎废食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沈思认为,中国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更少得可怜.现在必须从娃娃抓起,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
对于沈思委员的这个建议,笔者难以苟同.让“地大物博”从中小学教科书里退出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之举.浪费观念的形成并非“地大物博”的灌输所造成,把浪费的罪因归咎于“地大物博”,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何错之有?我们国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世界上也是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国”,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难道还不够大吗?说它物博,也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地球上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在我国几乎都能找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说它“物博”决非空穴来风.
当然,“地大物博”的我国按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就不那么乐观了,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的资源总量显得比较“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落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尽量人均占有量不高,可我们仍不能否认我国“地大物博”的客观事实.
沈思先生还举例说,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但国民资源危机感却很强,也是世界上节能、环保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有赖于日本节能教育和资源匮乏教育到位.其实,一个国家节约理念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越是现代文明社会就越注意厉行节约,而越是贫穷落后发国家和地区就显现一种铺张和浪费,因为粗放型经营和开采,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把当前的奢侈浪费归咎于“地大物博”教育意识的强化,显然是有些牵强附会.
国家“地大物博”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想让它“退出”教科书就能“退出”的.退一步讲,即便不再提“地大物博”而人们的节约理念尚未确立,到处可见浪费现象.这又能怪谁呢?所以,在下以为“地大物博”并非奢侈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节约意识的沉睡.没有良好节约意识的养成,只是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仍然无济于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错,但是教育上不能矫枉过正.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为“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又为人均占有量太低而教育孩子要树立节约意识,这样做岂不更好?这要比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更有意义.一种理念的树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节约意识的培养也并非从教科书上去掉“地大物博”就能奏效的.而要真正树立资源危机意识,需要全民行动,需要政府部门的身体力行.把“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去掉无疑是因噎废食之举.
中国真的“地大物博”吗?
最近,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却提出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
政协委员的这一建议,马上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反对者皆有之.
下面摘录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以抛砖引玉,请各位就此发表高见.
观点一:“地大物博”退出课本是明智的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沈思呼吁,应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的资源问题.
曾经,“地大物博”是我们几代人引以为豪的民族记忆,现如今,“地大物博”却已然成了真实的谎言,“地大物不博”才是现实写照,因此有政协委员呼吁“地大物博”论退出中小学课本.诚然,沈委员言之不谬,我们对此不能不警思.
我国到底地大不大?按绝对面积来说不可谓不大,但人均面积则趋于很小.同理,即便风物再丰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均分之下,立马变为“不博”.既如此,能够承认“地大物不博”就是自省,而呼吁“地大物博”退出课本则是明智.毕竟,一味沉浸于虚幻的迷梦里,就是愚不可及的悲哀和无知.然而,“地大物博”退出课本还不够,因为“地大物博”退出课本并不等同于国人就有危机意识,更不代表国人就会践行节约.近年来,随着中央倡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应该说,已有一部分国人已经有了“地大物不博”的心理体验,但体验归体验,他们并没有厉行节约.
更值得忧思的是,还有许多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地不大物不博”,更没有认识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早在1968年4月,数十家科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齐聚罗马,探究环境退化、经济混乱等人类困境,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郑重指出,不可再生资源的贮存已经能够知道是有限的并且还在减少,我们的地球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时隔近40年,某些国人仍缺乏危机意识,这不能不让人忧心.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和资源的冲突尤为激烈.科学家宋健认为,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么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就该在6.8亿以下.可现实是,我们人口日趋增多,有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大物博”逐渐被“地少人多”所替代.尤让人尴尬的是,据国家能源研究所估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很低.如果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中国需要花费的能源是美国生产同样产品耗费能源的2.5倍,欧盟的5倍,日本的9倍.
因此,“地大物博”退出课本的同时,我们必须蹈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实现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前提即是要否决先谋发展后治污染的歧途.经济学家沃森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发展较迟,往往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一是模仿制度;一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对于我们这个资源短缺的国度,当然不能跟随西方某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此外,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每个国人都应身体力行厉行节约,而不是铺张浪费.正如甘地所言:“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添满每个人的愚壑.”
呼吁“地大物博”退出课本,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也是对当初盲目乐观的反省.但是知易行难,如何让厉行节约根植每个国人心中,并能躬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观点二:“地大物博”退出教材是因噎废食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沈思认为,中国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更少得可怜.现在必须从娃娃抓起,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
对于沈思委员的这个建议,笔者难以苟同.让“地大物博”从中小学教科书里退出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之举.浪费观念的形成并非“地大物博”的灌输所造成,把浪费的罪因归咎于“地大物博”,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何错之有?我们国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世界上也是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国”,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难道还不够大吗?说它物博,也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地球上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在我国几乎都能找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说它“物博”决非空穴来风.
当然,“地大物博”的我国按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就不那么乐观了,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的资源总量显得比较“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非常落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尽量人均占有量不高,可我们仍不能否认我国“地大物博”的客观事实.
沈思先生还举例说,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但国民资源危机感却很强,也是世界上节能、环保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有赖于日本节能教育和资源匮乏教育到位.其实,一个国家节约理念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越是现代文明社会就越注意厉行节约,而越是贫穷落后发国家和地区就显现一种铺张和浪费,因为粗放型经营和开采,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把当前的奢侈浪费归咎于“地大物博”教育意识的强化,显然是有些牵强附会.
国家“地大物博”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想让它“退出”教科书就能“退出”的.退一步讲,即便不再提“地大物博”而人们的节约理念尚未确立,到处可见浪费现象.这又能怪谁呢?所以,在下以为“地大物博”并非奢侈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节约意识的沉睡.没有良好节约意识的养成,只是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仍然无济于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错,但是教育上不能矫枉过正.
我们一方面教育孩子为“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又为人均占有量太低而教育孩子要树立节约意识,这样做岂不更好?这要比让“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消失更有意义.一种理念的树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节约意识的培养也并非从教科书上去掉“地大物博”就能奏效的.而要真正树立资源危机意识,需要全民行动,需要政府部门的身体力行.把“地大物博”从教科书上去掉无疑是因噎废食之举.
看了我国不是地大物博的依据最近我们...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根据汉语意思完全英语句子.她拿起电话开始拨打电话.根据汉语意思完全英语句子.她拿起电话开始拨打电话 2020-05-13 …
议论文常识议论文通常有论证,论据,这两者有何区别?论证有引用论证(引证),举例论证(例证),好象还 2020-05-17 …
求几个举例论据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简要分 2020-06-09 …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如下五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20-06-12 …
争论不休的一句话`!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有歧义啊`!以2为例~1.2开方开不尽 2020-07-12 …
求高手高一水平英语作文.120词左右.复制党勿来.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请根据下列论点给 2020-07-13 …
帮议论文阅读补充个事实论据在竞逐名利,不择手段赢取利益的社会风潮里,他总有分寸,懂得替前人后辈留一 2020-07-25 …
关于上网有利还是有害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最好从正反两面展开 2020-11-24 …
以异想天开写一篇议论文的开头100字左右,论点要新颖:从另一个角度写“异想天开”,论据要用“典例” 2020-11-28 …
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比较2000字论文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比较的论文要求论点明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