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下面对杜甫《登岳阳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虚实交错,今夕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早年始闻洞庭盛名,如今终于实现登临的愿望,开篇即充满了初登岳阳

题目详情

下面对杜甫《登岳阳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虚实交错,今夕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早年始闻洞庭盛名,如今终于实现登临的愿望,开篇即充满了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B. 颔联描绘了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的景象.意境波澜壮阔,宏伟奇丽,体现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C. 颈联写诗人漂流湖湘,以舟为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寄寓无限情意.

D. 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报国无门的悲伤.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A.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则饱含沉郁之感.今昔之间,战乱频仍,身 世飘荡,夙愿难以实现.

答案:A.

参考译文: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
看了下面对杜甫《登岳阳楼》的理解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八)别样的阳光①一个情海覆舟的女子忧伤地说:我失去阳光了——对她而言,爱情就是阳光;一个身陷囹圄  2020-05-16 …

“四岳对三公”中“三公”指何人?《笠翁对韵》中“四岳对三公”,“三公”各指何人?  2020-06-07 …

有关山岳对交通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不能修铁路B.山岳地区的交  2020-06-28 …

关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A、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B、山岳地区交通  2020-07-03 …

不同光线照镜子脸型都不同在脸对着太阳照镜子感觉自己有点怪,而且侧面不知道是不是光的反射看不清楚,而  2020-07-24 …

岳飞的词帮忙去一趟杭州的岳王庙,帮忙看看有哪些诗词刻在岳王庙,而且刻在哪里?请一一列出,格式要正确  2020-07-28 …

下列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  2020-12-08 …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2020-12-30 …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2020-12-30 …

擦边球是什么意思?请看资料9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岳阳县砷污染事件提出严厉批评,而当地环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