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小题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馆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10 小题

     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 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用为行省掾吏。时方四征,羽书帝午,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 之。淮安纳款,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宁抗论不屈,释还,擢广德知府。会大旱,乞免民租,不许。 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辛丑除枢密院都事 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洪武元年召拜司农卿,迁兵部尚书。明年出为松江知府。用严为治,积岁蠹弊,多所 革。寻改山西行省参政。召拜参知政事,知吏、户、礼三部事。宁,初名亮,至是赐名宁。

      三年,坐事出知苏州。寻改浙江行省参政,未行,用胡惟庸荐,召为御史中丞。 太祖尝御东阁,免冠而 。宁与侍御史商 入奏事,太祖见之,遂 移入便殿,遣人止宁毋入。栉已,整冠出阁,始命入见。六年命兼领国子监事。俄拜右御史大夫。八月遣释奠先师。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 受胙,太祖 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久 ,进左御史大夫。

    宁有才气,而性特严刻。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及居宪台,益务威严。太祖尝责之,宁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数谏,宁怒,捶之数百,竟死。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十三年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

(节选自《明史 奸臣列传 一九六卷》)

注释: 胙, zu ò,祭祀用的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免冠而                  栉:洗头

B. 太祖益 之。              才:认为……有才干

C. 多所 革。                厘:治理

D. 于军帅家                馆:寄居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A. 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用为行省掾吏     而陋者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太祖 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            臣 险衅,夙遭闵凶  

C. 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 胙 。

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                               

D. ,进左御史大夫                   鹏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陈宁做行省掾吏时到淮安收款,奉命征调那里的部队,到达高邮时,被吴人抓获。陈宁直言不屈,被放回,朝廷提拔他为广德知府。

B 、陈宁虽有才气,但性情严酷刻薄。他在苏州做知府时,征赋苛急,曾烧红了铁烙人肌肤。官居高位后,仍不听太祖的指责,也不听儿子的多次劝阻,反而恼怒,将儿子捶打数百至死。

C 、太祖对陈宁虽爱其才,但恨其恶,不姑息。陈宁在提拔为中书参议后,因隐过被揭发,坐了一年牢,最终还是因为与胡惟庸勾结,二人一同被杀。

D 、陈宁是一个奸臣,有才无德。他在广德任知府时,乞免民租,而在苏州知府任上时,却征赋苛急;虽以严为治,取得一点政绩,但严刻之中丧失人性,致使官民苦不堪言,乃至太祖恨恶之极。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 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三年,坐事出知苏州。寻改浙江行省参政,未行,用胡惟庸荐,召为御史中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8 . A  ( 栉:梳头;从成语“栉风沐雨”中的意义即可推知。成语中有很多意义都保留了古义。 ) 9 . B ( A. 副词,于是,就 / 副词,却,竟然。 B. 都是介词,因,因为。 C. 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