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文学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俱佳乃至俱优。要想成为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很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文学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俱佳乃至俱优。要想成为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很高的个人学养。近代著名画家、诗人昊湖帆先生曾给张大千建议:“要把精力花三分之一在书法,三分之一在诗,三分之一在画,如专门一心作画,没有其他的修养,总有缺陷之感。” 虽然诗和画两者的本质并不相同,但诗与绘画都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着相通的艺术效果。中国诗歌与绘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郑板桥的一幅普通的竹图,因为有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而创造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深刻意境。因杜甫于每一诗皆全力以赴,故其题画诗特见精彩。在画中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但也要顾及到画面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完美,诗与画的结合要融洽,使读者获得丰满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想以文采领画以诗的胸襟作画,就得努力去学诗读诗了,不要总是照抄古诗文,应自己做一些诗文力求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怀。有时看到一些画家画出的画还可以,但加些雷同的古诗上去,让人没了想象力。书法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好的诗文要通过用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作为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要看字意和技艺,重要的是要把作品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去感觉、体验、认识、想象。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没有不善书法的大画家,而且一些大画家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印章在绘画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可以调整构图,补充章法使整体和谐统一,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的层次。 诗、书、画、印各自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素质,所谓融为一体并非拼凑,其神其貌应达到对比中的高度统一。绘画和写诗一样,不是单纯地去再现客体简单地复制物象,而是对客观题材的深入挖掘,将作者的价值理想和情感最大程度地外化,将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大自然的精髓融为一体。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则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具体内容。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这不仅赖于作者浑厚的笔墨功夫,还要有广博的学养和自身的修养。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把读书的好处描绘到了极致。唐贷也说“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也矣。”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青年时向画家周臣学画,但他的画名很快就掩过了老师。别人问周臣原因,周臣说:“我没有他读的那五车书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学识对画技潜移默化的作用。依我之见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胸中脱尘去浊,丘壑自然内营,立咸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学书之人,不但要学,而且也要学做人,人做好了,书画自然也会升到一种高的境界。(节选自徐鸿延《中国画的文学性与画家的个人学养》)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没有好的个人学养,难以成为好的中国画家。 B.中国画与中国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丰富各自的表现力,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C.中国画中的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能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D.中国画中的印章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能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层次的作用,但并非凡绘画作品都要配有印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画家,要从多种途径吸收艺术修养,吴湖帆先生给张大干的建议,说明了艺术修养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基础。 B.现代有些画家诗文学养不够,在画中总是照抄古诗文,不能自己做一些表现当代人思想情怀的诗文,其艺术性大打折扣,他们该努力去学诗写诗。 C.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首先有赖于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但作者如果没有广博的学素和自身的修养,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唐寅青年时期向画家周臣学画,他的画名很快地超过了老师,其原因在于唐寅读书无数,诗文学养很高,这说明读书之于绘画创作作用很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和画两者的本质虽不相同,但却是相通的,都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的诗具有画意,也有的画具有诗意。苏轼曾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书法是一种艺术,好的诗文要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如果一幅好画的一首好诗却用一塌糊涂的书写,艺术品可能变成废品。 C.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内容,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学素是中国画家的基本素质。 D.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人做好了,书画也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