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霜天晓角•人影窗纱捷(宋)蒋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捷(宋)蒋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捷(宋)蒋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需从人物的言行出发,分析言行背后的性格.如诗中写道“折则从他折去”,当有人来折花,主人公不急不恼,泰然处之,反映了她温和的性情.其他以此类推,不一一赘述.词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反映另一个人物的行动的.起笔直白,“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看到纱窗上有个人影映在,她想:是谁到自家的院子里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如果想折,就要让折花人好好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提出问题:这人是哪家人,要把花折到哪里去.“须插向、鬓边斜.”定折花人是女人,而家中的花,檐牙的树干高处的最好,索性把情况告诉她.要把好花插在鬓发旁边.在纱窗上的人影的动作中,看出折花者是一女性.折花者的动作也是借影子反映出来.而主人则也应是女性,而且是深居闺中的女性.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诗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通俗易懂、朴素自然.从具体的语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令.因受到当时新兴的散曲的影响,表现出散曲的白描、轻巧的特点,同时又保存了宋词的“骚雅”和疏淡.这首词是个很精致的作品.以散文化的特写,点出生活情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的心理较为含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答案:
(1)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具体分析);③“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
(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一看就懂.(答出语言特点,2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
译文: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赏析: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诗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通俗易懂、朴素自然.从具体的语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令.因受到当时新兴的散曲的影响,表现出散曲的白描、轻巧的特点,同时又保存了宋词的“骚雅”和疏淡.这首词是个很精致的作品.以散文化的特写,点出生活情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的心理较为含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答案:
(1)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具体分析);③“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
(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一看就懂.(答出语言特点,2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
译文: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赏析: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看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穿井得人阅读快,急用一、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2020-05-21 …
下列诗人是唐朝的,还是宋朝的,请加以分辨杜甫杜牧韩愈叶绍翁曾几王之涣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李白贺知章唐朝 2020-06-09 …
《清平乐》宋.晏《清平乐》宋.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 2020-06-10 …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 2020-06-17 …
一个工厂有织布工1600人,纺纱工1400人,运货工2000人,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除不尽的 2020-06-21 …
中秋家节,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的罩在大地上,青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 2020-06-22 …
中秋家节,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青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 2020-07-01 …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他主要是在地方上监察刑狱 2020-07-10 …
请问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的别号是用数字开头的?我知道的有:李玉--一笠阉主人宋琬----二乡亭主人徐 2020-07-26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画①宋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 20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