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起什么作用?
题目详情
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起什么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孔子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纽带
血缘是一个民族的根,统一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最明显的特性,而没有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思想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黄帝,而炎帝是姜姓,黄帝是姬姓,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部落,所以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共同祖先和共同宗教信仰的族群,维系这个族群的纽带就是思想文化,就是以孔子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思想文化.
从西汉开始,孔子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王朝无不大力推行孔子思想,大兴学校,开展儒学教育,汉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莫不如此.最为典型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的时期.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十三个地方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尊孔崇儒较之以前的汉、晋中原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匈奴人、前赵国主刘曜大力开展儒学教育,“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以中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 ,为鼓励士子向学,成绩优异者即授给官职.建立前燕的鲜卑族慕容氏统治者大多崇尚儒学,慕容皝为世子时受业于名儒刘赞,所以“尚经学”,即位后“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经通优异者擢充近侍”,他“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 ”.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竟然亲自授课,而学生竟多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鲜卑贵族对孔子思想崇信到何等程度!南燕鲜卑人慕容德称帝后席未暇暖便“设置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南凉国主、鲜卑人秃发利鹿孤接受史暠“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教胄子”的建议,“于是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 .后赵国主、羯人石勒虽然不识汉字,但却“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建国后就设立太学一所,小学十余所,并亲自到太学、小学考试诸生,按儒学的成绩高低给以奖励,“勒亲临大小学,考诸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而且还令郡国设立学官,“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就连“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尠有遗类”的杀人不眨眼的石虎也知道尊师重教,“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氐人、前秦国主苻坚重用儒生,“广修学宫,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者充之”,甚至“每月一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一次就将经义考试上等的八十三人破格叙用 .他还曾诏令天下百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学之士,凡精通儒学者一律给以官职.羌人、后秦国主姚兴尊崇儒学,重用儒者,“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修行,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其治下的长安竟成为当时的儒学重镇.姚兴“每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凉州名儒胡辩“东徙洛阳讲授,弟子千有余人,关中后进多赴之请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励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对出入边境的学生给与优待.北朝时,鲜卑人、北魏孝文帝精通儒学,“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谈其精奥” ,所以执政时全盘汉化,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禁止30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语,奖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
其实,统治者越是少数民族越要推崇孔子及其思想.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追封孔子为文宣帝,自唐玄宗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开始,宋代先后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历代中央王朝赠给孔子的封号均是 “王”,唯独西夏加封孔子为帝,因为自秦始皇定名皇帝后帝高于王.其实,文宣王的“王”是周朝天子的“王”,是与秦至隋的“帝”相同的.据记载,女真兵进入曲阜,曾以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语而火烧孔子庙,但两年后就建太学,重修国子监,14年后,熙宗亲自拜祭上京孔子庙,赞扬孔子思想“ 使万世景仰”,拨款重建曲阜孔子庙.到金章宗时,更是大事扩建.现存的曲阜孔子庙十三碑亭分别建于金、元、清三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所建,这不仅仅是巧合,确实也透露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需要孔子思想的衷曲.
为什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就一定要推崇孔子思想、学习中原文化呢?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当时大多属于游牧民族,处在奴隶社会末期,文化比孔子思想影响下的中原地区落后很多,而少数民族要在中原地区立足就必须采用汉族的制度,推行孔子思想.蒙古初年,著名学者许衡在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中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施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俱载,昭昭可见也.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 ,采用汉族制度就能长治久安,否则就是乱亡相继.汉族士大夫阶层本来是重视华夷之辨的,但当异族入主大局已定而不可改变时,部分士大夫对哪个民族掌权就不再那么重视,而是更看重少数民族采用什么样的制度,能否重用汉族士大夫阶层.“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出生在女真族统治之下的蒙古初年著名儒家学者郝经的这句话就反映了当时这部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观点.能够重用汉族士大夫阶层,采用中原的制度,推行孔子思想,部分汉族士大夫就承认它是中原之主.正统地位不是从民族、血缘上来划分的,而是从思想文化上来确定的.虽然这样的汉族士大夫是少数,但是推行孔子思想确实能够笼络汉族士大夫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倡孔子思想,固然是他们巩固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也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政治上、军事上看,他们是胜利者,但是,文化上落后的游牧民族一进入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面临强大的儒家思想,就注定了他们是失败者.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快就被融合,早期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党项、女真大多被融合为汉族,后期入主中原的蒙古族和满族作为民族虽然还存在,但如果不是在其民族聚集区也很难能看出他们的民族特性.现在,中国共有约1000 万满族人,但能讲满族语言人已经很少了,能通晓满族语言的只有不到20人.当然,这并不是好事,各民族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特性,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字、文化和风俗.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孔子思想确实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对中国历史进行纵向的全面考察,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发展.
血缘是一个民族的根,统一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最明显的特性,而没有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的民族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思想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黄帝,而炎帝是姜姓,黄帝是姬姓,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部落,所以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共同祖先和共同宗教信仰的族群,维系这个族群的纽带就是思想文化,就是以孔子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思想文化.
从西汉开始,孔子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王朝无不大力推行孔子思想,大兴学校,开展儒学教育,汉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莫不如此.最为典型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的时期.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十三个地方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尊孔崇儒较之以前的汉、晋中原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匈奴人、前赵国主刘曜大力开展儒学教育,“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以中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 ,为鼓励士子向学,成绩优异者即授给官职.建立前燕的鲜卑族慕容氏统治者大多崇尚儒学,慕容皝为世子时受业于名儒刘赞,所以“尚经学”,即位后“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经通优异者擢充近侍”,他“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 ”.一个割据政权的皇帝,竟然亲自授课,而学生竟多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鲜卑贵族对孔子思想崇信到何等程度!南燕鲜卑人慕容德称帝后席未暇暖便“设置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南凉国主、鲜卑人秃发利鹿孤接受史暠“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教胄子”的建议,“于是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 .后赵国主、羯人石勒虽然不识汉字,但却“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建国后就设立太学一所,小学十余所,并亲自到太学、小学考试诸生,按儒学的成绩高低给以奖励,“勒亲临大小学,考诸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而且还令郡国设立学官,“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就连“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尠有遗类”的杀人不眨眼的石虎也知道尊师重教,“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氐人、前秦国主苻坚重用儒生,“广修学宫,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者充之”,甚至“每月一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一次就将经义考试上等的八十三人破格叙用 .他还曾诏令天下百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学之士,凡精通儒学者一律给以官职.羌人、后秦国主姚兴尊崇儒学,重用儒者,“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修行,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其治下的长安竟成为当时的儒学重镇.姚兴“每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凉州名儒胡辩“东徙洛阳讲授,弟子千有余人,关中后进多赴之请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励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对出入边境的学生给与优待.北朝时,鲜卑人、北魏孝文帝精通儒学,“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谈其精奥” ,所以执政时全盘汉化,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禁止30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语,奖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
其实,统治者越是少数民族越要推崇孔子及其思想.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追封孔子为文宣帝,自唐玄宗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开始,宋代先后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历代中央王朝赠给孔子的封号均是 “王”,唯独西夏加封孔子为帝,因为自秦始皇定名皇帝后帝高于王.其实,文宣王的“王”是周朝天子的“王”,是与秦至隋的“帝”相同的.据记载,女真兵进入曲阜,曾以孔子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语而火烧孔子庙,但两年后就建太学,重修国子监,14年后,熙宗亲自拜祭上京孔子庙,赞扬孔子思想“ 使万世景仰”,拨款重建曲阜孔子庙.到金章宗时,更是大事扩建.现存的曲阜孔子庙十三碑亭分别建于金、元、清三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所建,这不仅仅是巧合,确实也透露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需要孔子思想的衷曲.
为什么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就一定要推崇孔子思想、学习中原文化呢?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当时大多属于游牧民族,处在奴隶社会末期,文化比孔子思想影响下的中原地区落后很多,而少数民族要在中原地区立足就必须采用汉族的制度,推行孔子思想.蒙古初年,著名学者许衡在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中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施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俱载,昭昭可见也.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 ,采用汉族制度就能长治久安,否则就是乱亡相继.汉族士大夫阶层本来是重视华夷之辨的,但当异族入主大局已定而不可改变时,部分士大夫对哪个民族掌权就不再那么重视,而是更看重少数民族采用什么样的制度,能否重用汉族士大夫阶层.“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出生在女真族统治之下的蒙古初年著名儒家学者郝经的这句话就反映了当时这部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观点.能够重用汉族士大夫阶层,采用中原的制度,推行孔子思想,部分汉族士大夫就承认它是中原之主.正统地位不是从民族、血缘上来划分的,而是从思想文化上来确定的.虽然这样的汉族士大夫是少数,但是推行孔子思想确实能够笼络汉族士大夫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倡孔子思想,固然是他们巩固统治的需要,但客观上也加快了民族的融合.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政治上、军事上看,他们是胜利者,但是,文化上落后的游牧民族一进入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面临强大的儒家思想,就注定了他们是失败者.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快就被融合,早期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党项、女真大多被融合为汉族,后期入主中原的蒙古族和满族作为民族虽然还存在,但如果不是在其民族聚集区也很难能看出他们的民族特性.现在,中国共有约1000 万满族人,但能讲满族语言人已经很少了,能通晓满族语言的只有不到20人.当然,这并不是好事,各民族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特性,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字、文化和风俗.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孔子思想确实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对中国历史进行纵向的全面考察,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发展.
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起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今天应该怎样研究儒学?儒学大师杜维明曾有这样一段表述:究竟“儒学发展的前景如何”、“儒学有没有第三 2020-06-13 …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06-21 …
如何理解这句话?“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 2020-06-26 …
冷锋为什么引起大风 2020-06-26 …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 2020-07-01 …
何为儒商?儒商的含义是什么?儒商的定义!儒商与普通商人有何不同?怎么才能成为儒商?越全面越好! 2020-07-01 …
为什么竖起大拇指,食指和小拇指意思是我爱你? 2020-07-03 …
儒学大师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A.完成了汉代文化体制的转变B.提出“天行有 2020-07-28 …
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隋唐儒学大师的态度是A.放弃儒家思想B.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 2020-11-14 …
国王十字车站的沟槽效应是这么一回事?就那次小火灾,这么引起大火来的? 2020-12-09 …
相关搜索: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