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

题目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箫。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这一意义上,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春秋左传》中将和比作羹,认为“和”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作料和风味混合起来。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节选自《新华文摘》)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    )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二项是                                                          (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 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2.D“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二是创造新的事物。 3.C“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 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看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儒学和之道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020-07-01 …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  2020-07-04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0-07-12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  2020-07-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纯儒民国文林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  2020-11-04 …

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在官办的学校里,“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之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  2020-11-15 …

《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  2020-11-20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  2020-12-30 …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2021-01-11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使《易传》《中庸》以来儒家所向往的‘人与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