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走散的炊烟马德惟一不变的是炊烟。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秋天老了,是冬天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走散的炊烟

马 德

  惟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秋天老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的,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

  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屋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

  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

  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屋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母亲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离开了村庄。后来我就游走了,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

(1)本文中“走散的炊烟”指的是_______,“把根丢了”的“根”指的是_______。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分别是_______。

(2)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不超过2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  ]

A.本文的标题是《走散的炊烟》,而文章一开头就强调“惟一不变的是炊烟”,作者就是要通过这种矛盾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眷念。

B.作者选用“鸟鸣”“草垛”“屋脊”“树梢”这些农村特有的景物,表达了他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C.“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中的“你”,实际上包含着文中的“我”,乃至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我”。

D.“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中的“东西”就是母亲的期待和“我”的信念。

E.作者反复强调“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可见,“我”心中永远记挂着故乡,并已决心回归故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走散的炊烟”指的是我(漂泊异乡的游子);“根”根“故乡”;相似点分别是“漂泊不定”“起点”。(本题考查散文中特定词语的意义的理解,要弄清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从形象性入手找其含义。) (2)一位忠贞、坚韧、深爱自己的儿子,鼓励儿子不断上进的好母亲。(注意从文中叙述、描写等相关内容中概括。) (3)象征手法/对故乡深深地眷恋。(散文的表现手法有不少,诸如托物言志、象征等,须在平日的学习中体会把握。思想感情则与主题相关。) (4)A、B(散文鉴赏的最后一题,牵涉的内容较多,如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须认真阅读后才可得出结论。A中“这种矛盾的对比”错;B中表达的是他对故乡的热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