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中国古代思想家天地之间莫贵于民,这表明古代的民本思想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谋事在人成事在人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思想家天地之间莫贵于民,这表明古代的民本思想
A.王者 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 成事在人 D.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A.王者 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 B.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C.谋事在人 成事在人 D.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就是"以人为本思想"
D...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D...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看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柏拉图眼中,现实中的城邦实际上不是单一的城邦,而总是至少包含了两个城邦,一个穷人的城邦,一个富人 2020-05-13 …
请问“死”有哪些说法(词语)?比如凤凰“死”了叫“涅磐”(字好像还不对额),和尚“死了”叫圆寂.英 2020-05-14 …
韩信是秦朝末年汉王刘邦的一员大将,有一次韩信带领1500名士兵打仗,有四五百人死伤.战后韩信把队伍 2020-06-04 …
韩信是秦朝末年汉王刘邦手下的一名大将,有一次韩信带领1500名战士打仗,战中有四五百人死伤,战后韩 2020-06-09 …
投江而死的人死亡当天就等于睡着了?还是灵魂出体当天就知道?投江而死的人是不是当天就灵魂出体了?能不 2020-06-24 …
(2013•嘉祥县一模)继2009年7月印度古茶拉底邦地区的假酒案导致107人死亡后,今年(201 2020-07-02 …
韩信是秦朝末年汉王刘邦手下的一名大将,有一次韩信带领1500名战士打仗,战中有四五百人死伤,战后韩 2020-07-26 …
怎样理解“兔死狗烹”?有人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形容历史人物---刘邦诛杀韩信等异姓王的行为, 2020-07-26 …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希腊公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城 2020-11-26 …
请阅读下列材料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向“犹太人死难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