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君子不齿 齿:提及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及:比得上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
C.犹且从师而问焉/则施施而行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游于是乎始
8.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耻学于师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耻相师
A.望西山,始指异之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泣孤舟之嫠妇
10.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C
7.B
8.D
9.A
10.
(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关键词:所以、为、其)
(2)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 的要问老师,有的却不问,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关键词:句式、或、小大)
【解析】
试题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君子不齿”中的“齿” 是“并列”的意思,不齿,就是不与之同列.颜师古曾说,齿,谓之齐列如齿.这里使用了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像牙齿一样排列、并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C项就可以采取代入原文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相当于介词“于”/助词,词尾;C: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D:介词,“对于”/介词,“从”。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本题的“之”,其用法如下: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8.本题考查学生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看选项,.D和例句都是介词短语后置;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调整语序为“以为凡是州有异态者之山水”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C.“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
1: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者;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秤锤也……1 2020-03-30 …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着也.句读知不知,惑之不解.1人 2020-06-25 …
英语翻译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后道之,涂薉 2020-06-27 …
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中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 2020-07-01 …
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政道者,天子与百官之所图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行政道而 2020-07-14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 2020-12-08 …
下面这段古文的意思:古文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 2020-12-12 …
下列加点字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其闻道也亦先乎 2020-12-12 …
黠童牧羊是典故吗?在心境禅解中有“黠童牧羊,鞭策指挥之间,靡不得其所者也” 2020-12-19 …
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 2021-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