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
题目详情
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思想、情感与为文技巧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如此说来,重言轻文并不妥当.它是一种折磨学生心志的表现,也是浪费文化资源的做法.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走进误区.学习文言文应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要归纳其文章思想、分析其写作技巧、思考其深刻影响.只不过,它多了一道程序,就是“言”.在很多人看来,言是最大障碍,因此学“言”就成了重中之重.
诚然,言是文的基础,但文又是言的深化.学言是解文的渠道,不能因为言难解,而只解言.解文是学言的目的,也不能因为文抽象而忽略文.这样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一、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准确把握“言”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文”的基础.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和老师、同学交流,进而理解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基本用法,重点句式的作用等.运用这些方法,长期训练,力求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词语,感悟文言特殊句式,准确疏通文意,以解决“言”的问题.
二、以言悟文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通过解读“言”,而连缀成“文”,体会文言文深层的意蕴,感悟作者的心底世界.这样,由读懂到读通,再到深入理解.
三、文、言有机相融文和言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却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的只追求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研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内容的探究,而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夯实.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又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也是教学的旨归.总之,通过教学要使文言、文化、文章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同等关注文、言呢?笔者认为,文言文固然要涉及文、言,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文章中又要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做到文、言相融.
在高中课本中,文言文是一个小世界.它体裁广泛、难易不同、情感各异、长短不一,再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课文在重文与重言上是不同的.例如《报任安书》,由于时代久远,字词障碍比较大,选择重言较为妥当.而《兰亭集序》,不仅文法之美,文义也深.若只解释字词,整篇文章便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也可突破一般的教学套路,但始终不能离开文言并重的宗旨.比如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以言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文章,可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的把握,进而把人物形象、国家关系、利益关联研究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达到以几个词语把握文章的目的.
二、因文学言比如,学习《鸿门宴》,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楚汉相争时,开始项羽强于刘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称帝.这与‘项羽沽名寡断,刘邦善听能断’不无关系.就连毛泽东也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找找这两人的个性在本文中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立足于“文”学“言”,还可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文索言即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比如文质兼美的《滕王阁序》让人流连忘返,其中佳句不胜枚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为流传.句中“移”“穷”“益”等都是重点实词.又是比较严格的对仗句,更让人难忘.
四、文后理言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先把握“文”这一层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比如《鸿门宴》一文,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其中有很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像“吾得兄事之”“范增数目项王”“头发上指”“翼蔽沛公”等句中的词类活用.最后按类别理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综上所述,文与言的关系,正如人的血和肉,不可分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文言并重,文言相融.
诚然,言是文的基础,但文又是言的深化.学言是解文的渠道,不能因为言难解,而只解言.解文是学言的目的,也不能因为文抽象而忽略文.这样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没有实现.
一、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手段,准确把握“言”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文”的基础.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和老师、同学交流,进而理解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基本用法,重点句式的作用等.运用这些方法,长期训练,力求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词语,感悟文言特殊句式,准确疏通文意,以解决“言”的问题.
二、以言悟文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通过解读“言”,而连缀成“文”,体会文言文深层的意蕴,感悟作者的心底世界.这样,由读懂到读通,再到深入理解.
三、文、言有机相融文和言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却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的只追求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研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内容的探究,而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夯实.文言文的教学,既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又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也是教学的旨归.总之,通过教学要使文言、文化、文章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同等关注文、言呢?笔者认为,文言文固然要涉及文、言,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文章中又要有不同的侧重,进而做到文、言相融.
在高中课本中,文言文是一个小世界.它体裁广泛、难易不同、情感各异、长短不一,再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课文在重文与重言上是不同的.例如《报任安书》,由于时代久远,字词障碍比较大,选择重言较为妥当.而《兰亭集序》,不仅文法之美,文义也深.若只解释字词,整篇文章便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也可突破一般的教学套路,但始终不能离开文言并重的宗旨.比如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一、以言促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文章,可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的把握,进而把人物形象、国家关系、利益关联研究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可达到以几个词语把握文章的目的.
二、因文学言比如,学习《鸿门宴》,教师就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楚汉相争时,开始项羽强于刘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称帝.这与‘项羽沽名寡断,刘邦善听能断’不无关系.就连毛泽东也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找找这两人的个性在本文中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立足于“文”学“言”,还可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以文索言即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终身难忘.比如文质兼美的《滕王阁序》让人流连忘返,其中佳句不胜枚举.“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为流传.句中“移”“穷”“益”等都是重点实词.又是比较严格的对仗句,更让人难忘.
四、文后理言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先把握“文”这一层面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比如《鸿门宴》一文,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其中有很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像“吾得兄事之”“范增数目项王”“头发上指”“翼蔽沛公”等句中的词类活用.最后按类别理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综上所述,文与言的关系,正如人的血和肉,不可分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文言并重,文言相融.
看了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文”和“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但当涉猎的‘涉猎’在现在的意思是什么?还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文理”未尝识书具的‘书具” 2020-04-26 …
季羡林说的文理贯通指的是什么 2020-05-14 …
填空。《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选自《》,其中“辩”的意思是,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的故事。请你 2020-05-14 …
大一高等数学大一高数学什么啊.我是学经济的,文理科都在一起学,我是文科生高数有些与理科数学相关比较 2020-05-14 …
寓言,以——的故事寄托——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寓言故事一般是——的,故事主 2020-05-17 …
寓言,以_的故事寄托_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_的,故事主人公可以 2020-05-17 …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的道理,言在此而在彼,给人以()的启示. 2020-05-17 …
某市建立一项永久性奖学金,每年向该市的文理科状元各颁发3万元,年利率为5%,则该项奖学金的本金是 2020-05-3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2020-06-09 …
英语单词:咱们平时所说的文理分科,文科生理科生的那个“文”,“理”是哪两个单词啊 2020-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