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侪:同类的人
B.和使使招谕 使:派遣
C.和觇贼大众既出 觇:察看
D.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赀:钱财
18.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初事燕王于藩邸 其制稍异于前
B.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所历凡三十余国 当其欣于所遇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郑和“以武慑之”的一组是( )
①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②追擒之喃渤利
③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④帝赦不诛,释归国
⑤和赍敕印往赐之
⑥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题文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用斜线(/)给划线部分断句。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题文6】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7.D
18.D
19.C
20.C
【小题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源
【小题6】
(1)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每点各1分)
(2)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3)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丧失了国中六个郡,而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全天下的人所耻笑。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中的“赀”是“估量,计算”的意思。选项中的解释错误。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出自文中“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句子中“不可胜计” “耗废”可以推测,“具”应该是“估量,计算”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句子中“不可胜计” “耗废”可以推测,“具”应该是“估量,计算”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 答案选择D。A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的人/助词,表提顿C介词,在/介词,用D助词,所字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A项中“其制稍异于前”的“于”解释为“比”,将解释代入“初事燕王于藩邸”中,翻译,完全讲不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不一致。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19.题干“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郑和‘以武慑之‘的一组是”,答题关键词“郑和‘以武慑之’”,运用排除法,①④⑤说的都是大明王朝或明成祖的“恩威”,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人物是“郑和”,品质是“以武慑之”,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运用排除法,①④⑤说的都是大明王朝或明成祖的“恩威”,答案为C项。
20.题中C项中“纷纷纳贡称臣”表述错误,文章中“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可以推测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对应的句子是“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可以推测出“纷纷纳贡称臣”表述错误。
>【小题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在理解句意“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以”和主谓句式即可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以”和主谓句式即可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
项羽本纪中: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的意思. 2020-06-09 …
2011年5月初,制造了九一一事件的世界头号恐怖大亨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下列事件中同样具有恐怖主义活 2020-06-22 …
“大限”指死亡,“初限”一词原出处见下文“初限二十三四”:一身骨肉最清高,早入簧门姓氏标;待到年将三 2020-11-16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世 2020-11-23 …
关于《过零丁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 2020-11-23 …
关于《过零丁洋》理解错误的一项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 2020-11-23 …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7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08年以来,此类 2020-12-03 …
材料一世界银行警告说,仅仅空气污染一项就消耗中国GDP的3.8%,引起更多疾病,导致更多人死亡。世界 2020-12-19 …
材料一世界银行警告说,仅仅空气污染一项就消耗中国GDP的3.8%,引起更多疾病,导致更多人死亡。世界 2020-12-19 …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准确的是()A.抗日救亡--20世纪30年代B.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