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甲记承天寺夜游文/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题目详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

记承天寺夜游

文/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雪月之观

文/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③。风寒冱④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⑤,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⑥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⑦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⑧;呀⑨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⑩,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有删改)

  [注释]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③霁:雪停放晴。④冱( h) )寒冷凝结。⑤虚澄:空虚清彻。⑥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⑦栏楯( sh(n ):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⑧恍然:模糊不清。⑨呀:张大了口。⑩太素之乡:宇宙之间。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语。

(1) 无与为乐者(  )

(2) 相与 步于中庭(  )

(3)戊申正月之三日始 (  )

(4)楼 水,下皆虚澄(  )

2.翻译下面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月色入户”导致作者要夜游承天寺;那么乙文中作者“登溪西小楼”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4.甲、乙两文作者都善用比喻来描写月色,试研读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征。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和沈周的感慨是不一样的。试说说二人各有着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1.(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下雪 (4)靠近   2.(1)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3.觉明彻异常   4.示例:澄清明亮,皎洁。   5.苏轼:感慨自己是“闲人”,“闲”中透露出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沈周感慨月光笼罩下的景色优美、神奇,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记雪月之观》参考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不融化,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月光明亮照人,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很可爱。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我张大了嘴,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描摹其形状,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向没有亲临这情景的人传达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