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1)赏析诗中颔联“坼”“浮”两字的表达

题目详情
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
(1)赏析诗中颔联“坼”“浮”两字的表达效果。
(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查“炼字”的分析.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据此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联想到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还有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答案:
(1)“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译文:
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
看了阅读杜甫的诗,回答问题。登岳阳...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