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钱穆:凤鸣高岗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 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1)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3)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以及领悟到出题人的暗示,比如本题,“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钱穆,但“开篇”写别人,其目的不言自明,自然是为了引出传主,这是其一;所写之人与传主自然是有联系的,对传主往往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题干问的是“文章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题干其实已经给出了暗示,作为传记,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这自然是“别有用心”的.写钱伟长的故事自然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钱穆的描写,同时钱伟长的文史功底源于钱穆对他的熏陶,故写钱伟长对钱穆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作为一名集大成的学者,钱穆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这属于筛选和概括题.首先到文中找到钱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是什么,然后再到文中找出钱穆所做的与成就相关的事,或者是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最后进行概括.钱穆的成就主要是在新文化和传统文化上,比如,钱穆在各地进行演讲,宣扬传统文化;他坚持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态度;从他人的评价中可以知道,他的天分很高.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抓住文中叙事和描写中展示出的人物个性,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比如本文,考生应抓住钱穆“矛盾”的做法,然后分析这种做法.对时间性较强的传记,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题干中问的是“在如何看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这种矛盾和争议在钱穆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钱穆做法矛盾的内容,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联系现实谈谈在现实中的意义.
 
 
答案:
(1)①内容上:开篇写钱伟长的事情,属于侧面描写,钱伟长的古文功底深厚,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之深.②结构上:引出传主 钱穆,和下文的正面描写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丰富传主形象.③艺术效果上:钱伟长的故事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每点2分)
(2)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态度.坚持传统文化,也学习新文化.②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或深忧.《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后来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③爱国,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抗战时写出《国史大纲》,并进行多场演讲,激励军民抗战士气.④天分高,能力出众.从严耕望和龚鹏程的评价来看.(每一点概括原因(1分),结合文章(1分);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勤奋、温厚的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等结合文章正确也给1分)
(3)①钱穆的争议体现在他一方面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新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前一点体现在他对胡适的态度上,后一点则可以从余英时对他的评价中看到.②事实上,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钱穆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③无论是在他的时代,还是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在治学或做事方 面都应该广泛地接纳各种观点,有坚持,有扬弃,做到和而不同.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墨梅古诗》1.不要人夸张好颜色,只流清气满朝坤.意思是什么,像征什么.2.诗中体现梅特点的诗《墨  2020-05-17 …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满洲的兴起(1)满洲的地理位置:满洲的前身为①,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  2020-06-1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4分)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  2020-06-11 …

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2020-06-11 …

阅读《满井游记》(节选),完成1—6题。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  2020-06-13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  2020-06-28 …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句话里面“锤”和“若”是什么意思?诗意:()(只要这句话)2  2020-06-30 …

阅读《满井游记》选文回答问题。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  2020-07-02 …

关于加古德次快速阅读里面的“看清”1在文字闪视训练和一分钟阅读训练中都强调要“看清即过”,请问这个看  2020-12-10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留得清气满乾坤冯骥才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