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美丽的《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美丽的《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大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 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 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能被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地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很煞文学的风景。

——节选自树人网

(1)文章第二段中说“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我们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有哪些?

(2)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解析: (1)①《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②它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③它是我们的心灵史(或:它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