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
题目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小题: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小题: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小题: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小题: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小题: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小题: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小题: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小题: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
作业帮用户
2017-02-20
举报
看了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 2020-04-06 …
问一个极限的问题请问x趋于x0,为什么可以表示成x0的去心邻域,它只表示了x可以在x0的去心邻域内 2020-04-26 …
英语翻译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 2020-05-16 …
选自《邴原泣学》,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词: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我(徒)相 2020-05-16 …
破阵子宴殊1“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中的“笑”是说有人笑问东邻女伴,这个人是指2杜甫有“.. 2020-05-16 …
问一个英语问题发音是额比邻10minutes额比邻怎么拼 2020-05-17 …
问一个物理光的干涉的问题?用波长为0.5微米的绿光经双缝在屏上得到干涉条纹,测得相邻两明条纹间距为 2020-06-06 …
英语翻译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 2020-07-03 …
问一个关于菱形的问题!请问,是不是一定要四条边都等边长的平行四边形才是菱形?不可以两个邻边相等,另 2020-07-06 …
请问"我真羡慕你!"英语怎么说啊?"我真羡慕你!"英语我不会说... 2020-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