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讨论孟子得心性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这个社会可以嘛?

题目详情
讨论孟子得心性论?
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这个社会可以嘛?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而孔子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仁是什么,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虽然孔子也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然而推己及人一般只具有操作上的意义,并不具有理论根据方面的因素. 孟子处处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孟学对于孔学的发展,主要就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如果说,孔学的重心还停留于仁本身,还停留于仁是什么、为什么行仁的问题上,那么,孟学的重心则由仁本身转向“为仁之方” .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而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以心性论为基础的“为仁之方”的理论,既是孟学对于孔学的最大发展,也是孟学之为孟学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人与动物之间是有相同性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体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性,但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是人性.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孟子看来,人性与人心本是二而一的东西,人性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人性.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从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赋的角度看,是人性;从其居于人的内心,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角度看,则是人心.因此,人的本心、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1]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心、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心、人性中本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就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寻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这种心性论,其先验论的色彩是非常凝重的,这是其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在儒学发展史上,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在于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的缺憾,为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从而使其真正变得切实可行;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将人与天、自我与外物沟通联结起来,从而将宇宙人生打成一片.孟学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孟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即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如果说,心性不二是孟学的核心,那么,心性二分,以及由心性二分而引起天人二分,则是荀学的基本特征.孟子把心理解为人之为人的本心,与此不同,荀子则把心理解为感官之心.荀子说:“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有时候,荀子也把心理解为身之主宰.如其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上)然而,不管是感官之心,还是身之主宰,在荀子这里,心只具有主观性,心与性是没有关涉的. 虽然荀子也像孟子一样,认为性是人秉受于天的,是先天的,是天赋的.但是与孟子不同,荀子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当作基本的人性,从而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从而人身修养的过程,在荀子看来,完全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儒效》)虽然不能说,“化性起伪” 、“慎俗” 、“积靡” ,在人格修养上就没有意义,但是由于这样一种心性论辟心性为二,没有将性限定在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族类的属性上,并由此而导致了天人的截然二分.所以,荀子的心性论,在儒学的发展史上,长期是被当作异端来看待的.
看了讨论孟子得心性论?人之所以不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文言文翻译原: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诸侯之兵也.诸侯望信.是以来服.不信、是自弃其所以服诸  2020-05-16 …

英语翻译1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与事情.的翻译和“见”的意思2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2020-06-12 …

英语翻译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2020-06-15 …

《焚书》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2020-06-16 …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  2020-06-27 …

一、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  2020-07-01 …

孟母断织三个“之”的意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2020-07-11 …

列女传的邹孟轲母,以下是问题:(删了一些)原文选段: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  2020-07-1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  2020-07-2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