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名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
(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名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 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4分)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4分)
分 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 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由“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可以概括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第二问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从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和政治上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两个角度来说明。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可以概括出陈独秀认为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从“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可以概括出陈独秀认为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第二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可以概括出贯通中西;由“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可以概括出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第二问由上述材料可知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材料三中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基于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派与革命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深海是一片黑暗、寂静与荒凉,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近两年的不断深潜,从深海 2020-05-16 …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 2020-11-05 …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2020-11-05 …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治国理论。随着 2020-11-21 …
材料一: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强调 2020-11-24 …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化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 2020-12-16 …
前几年,大学生中出现一股“创业热”,一些学生停止学业,创办公司或求职,后来“创业热”凉了下来。由“创 2020-12-16 …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深化。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 2020-12-16 …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重要原因在()A.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 2021-01-02 …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重要原因在[]A.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