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乡村生活中汲取的;不时地回归乡村为了更好地走进都市。
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现代人面临和解决乡里人如何走进都市,城市人如何回归乡村这两个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方式与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从城市返回乡村发展的人。
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城市人必须调整都市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乡村生活中汲取的;不时地回归乡村为了更好地走进都市。
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现代人面临和解决乡里人如何走进都市,城市人如何回归乡村这两个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方式与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从城市返回乡村发展的人。
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城市人必须调整都市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是为了消散精力.”错误,“消散精力”是结果不是目的,原文第二段为“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
(2)B“是从乡村生活中汲取的”错误,概念理解偏差,原文第二段是“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
(3)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错误,缺少了限定成分,原文第四段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答案:
(1)D
(2)B
(3)C
(2)B“是从乡村生活中汲取的”错误,概念理解偏差,原文第二段是“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
(3)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错误,缺少了限定成分,原文第四段为“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答案:
(1)D
(2)B
(3)C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相对速度能超越光速吗?人如果向一个光源前进,那人与光源之间的相对速度不就是超越了光速吗?那为什么说 2020-05-16 …
桃花源记拼音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2020-05-22 …
《论语》十二章《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 2020-06-10 …
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的溺足珍 2020-06-10 …
《桃花源记》中渔人向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作者的 2020-06-13 …
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 2020-06-22 …
求《魏源集·默觚下》的意思.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2020-06-23 …
《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 2020-07-12 …
初二语文题目!紧急!当我们漫步于风景胜地时,常会听到人们感叹:这真是世外桃源啊!由此可见人们对桃花源 2020-12-17 …
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个声源S1和S2,相距3m.如图所示.一人站在声源北方的B点,几乎听不到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