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美国加州某个湖里淹死了一名5岁的男孩,当地某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不顾治安员的制止,快速地拍了照片。画面中死者的上

题目详情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加州某个湖里淹死了一名5岁的男孩,当地某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不顾治安员的制止,快速地拍了照片。画面中死者的上身暴露着,救护人员在安慰死者的哥哥,而他正悲恸地痛哭,因为是他带着弟弟游泳造成了这个悲剧。该报有不使用尸体照片的规定,但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考虑到那些照片会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同意发表这张照片。报纸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谴责,引起新闻界的争议,其中一位报纸编辑认为:“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1万字的文字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安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为记者和报纸点赞

美国加州某个湖里淹死了一名5岁男孩,当地报社记者约翰快速拍下照片。照片中死者的上身暴露着,他的哥哥正悲恸地痛哭。照片在报纸上发表后,受到读者谴责,引起新闻界争议。

记者拍照片时,治安员加以制止;照片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之所以反应如此之激烈,是考虑到记者的做法侵害了个人的隐私,在伤口上撒盐,让悲者更加伤痛。那么,人们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

俗话说得好,井越淘,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纵观整个事情,记者的做法并未严重伤害到个人的隐私。该照片中没有特写小男孩的面部表情,没有暴露他的私密部位,何来侵犯隐私呢?虽然上身裸露着,但这刚好是当时游泳现场的再现。裸露上身,是全世界的男人在公众场合都可以做的事情,大家也并不以此为羞。何为隐私?隐私就是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比如,个人如厕,个人沐浴等,这些是隐私。只要是在公众场合中做的公开事情,都不能算是隐私。小男孩和他的哥哥,在天然湖泊里游泳以至发生不幸,即属于此例。记者的报道,是他的例行工作,只是报道了公开场合中不少人已经知道了的公开事情而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5岁的小男孩不幸溺亡,这是人间大悲,这是人间至痛。逝者为大,理应得到尊重。然而,记者的报道,理性客观,并没有幸灾乐祸,不存在往伤口上撒盐的道理。弟弟死后,哥哥恸哭,这是自然而然的人性情感流露,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弟弟死亡,在年幼的哥哥的内心,必然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说不定经记者这么一报道,热心公益人士会向这位哥哥伸出援手,对他进行心理疗伤。这样,岂不把坏事变成好事?毕竟逝者已逝,活者仍要继续生活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人们能做的,就是及时提个醒,来减少旦夕祸福,来减少人间惨剧。在此点上,报纸主编罗伯特可谓考虑周全。他认为,刊发照片,可以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另一位编辑认为: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一万字的文字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的安全。刊发照片,总结血的教训,报纸尽到了正常报道下的提醒功能义务,不应指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发生了人间灾难和人间惨剧,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捂着盖子不报道,严密封锁消息。事实证明,这并非好做法,遭到人们诟病。报道战场上的血流成河,为的是迎来人间和平;报道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非洲小童,为的是呼吁抛弃战争告别贫穷;报道大灾大难,为的是争取支援减少伤痛……

由此,我不由得为记者的这张照片叫好,为报纸的勇于刊发而击节赞叹!为他们点赞!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材料的解读:1.某报发表了一张淹死的男孩的照片,照片上死者的上身暴露着,救护人员在安慰死者正悲恸地痛哭的哥哥,因为是他带着弟弟游泳造成了这个悲剧。2.该报有不使用尸体照片的规定,但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考虑到那些照片会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同意发表这张照片。3.报纸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谴责,引起新闻界的争议,其中一位报纸编辑认为:“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1万字的文字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安全。”

作文的立意:据上述解读,作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一)从新闻报道的角度1.新闻照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刺激读者,更有助于提醒人们注意儿童游泳安全,预防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2.新闻的真实性就在于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而符合客观实际的照片更具说服力。3.以警示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为理由、将死者及其痛不欲生的亲属的肖像搬上新闻报道,既违反了该报不使用尸体照片的规定,也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二)从读者角度1.死者及其痛不欲生的亲属的照片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强化读者对儿童溺水事件的关注和警觉,进而减少和杜绝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2.新闻图片的警醒作用对于儿童的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作文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能围绕材料的主体事件来解读材料的立意视为符合题意:1.赞同该报主编的做法,为了增强人们的水中安全意识,报纸应该刊登这样的“尸体照片”:A.事故的现场给人以视觉震撼,从而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只有触目,方能惊心)为能达到警醒他人的目的,特殊情况下可变通职业规定,规则可以为生命让路。如“莫让规定绑架生命”“生命安全不应被规定所挡”。B.将惨状图片呈现给读者,可以使其不抱有侥幸心理,具有教育的作用。2.不赞同该报主编的做法,认为刊登“尸体照片”弊大于利:A.报纸刊登这样的照片,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暴力宣传,是一种恐吓行为。B.将“尸体照片”直接刊登在报纸上,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漠视,将会给死难者家属带来更多的伤害。新闻工作者要恪守职业操守,不能随意打破规定。“勿忘规定,坚守初心”。二、不提及材料主体事件,而是从材料中其他事件来解读材料的立意视为基本符合题意。作文立意与材料无关,例如凭空谈“亲情”、“法制”,视为不符合题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