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英语翻译谁有各自为政文言文的翻译啊!
题目详情
英语翻译
谁有各自为政文言文的翻译啊!
谁有各自为政文言文的翻译啊!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我知道是::::::::::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与元微之书》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眨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侯,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蝣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如果想交个朋友就来信,邮箱是xueshenglina@163.com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与元微之书》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眨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侯,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蝣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如果想交个朋友就来信,邮箱是xueshenglina@163.com
看了英语翻译谁有各自为政文言文的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Helivesfarawayfromthefloor.darkentheskiesacontinen 2020-03-31 …
写出带有看,想,笑意思的成语各三个 2020-04-11 …
关于交际,沟通的成语,名言,片段找关于交际,沟通的成语各1个,名言各1个,片段两者中的一个 2020-04-11 …
下列关于“心”的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1.心腹——()2.心血——()3.心肝——()下列关于“心” 2020-05-12 …
喜怒哀乐的成语各4个不是词语里有喜怒哀乐这四个字的!希望好一点的特别是哀和乐 2020-05-13 …
与无独有偶,追根求源意思相近的词语?..各位大哥大姐,还一个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这些都是 2020-05-14 …
表示夸张,含有近义词的成语各两个。 2020-05-14 …
写出带有下列字的成语,各一个复病云迷若 2020-05-15 …
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大小的词语各10个,句子各5句.我急用.描写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 2020-05-15 …
请你猜猜下面的谜语各是一个什么字1.有水漾出来,有心跑不快,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吃。()2.一字十 2020-05-16 …
相关搜索:英语翻译谁有各自为政文言文的翻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