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4)题。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4)题。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相关链接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
(百度百科)(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受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 梁漱溟入籍河南开封的原因是他是元室梁王的后代。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密不可分。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而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相关链接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
(百度百科)(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受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 梁漱溟入籍河南开封的原因是他是元室梁王的后代。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与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密不可分。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而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厘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
看了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给我们 2020-04-06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 2020-04-08 …
江泽民提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2020-07-03 …
语文问题续写句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只抗挣的铁拳,提示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人民英雄纪念碑像一个惊世的感 2020-07-11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对此,准确的认识是A.唐朝统治者起源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B.频繁 2020-07-28 …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请任选一个 2020-11-23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和意识形态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2020-12-06 …
我国的改革发展,就是要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一个人不能少、一个民族 2020-12-16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唐朝统治者起源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B频繁的民族交往使 2021-01-17 …
我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许多民族传统美德的国家。下列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说法错误的是()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