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 字切成了 “—— ,破空而来,传得很远。 旧衣烂衫 稍稍延长, 字有余不尽: —— 尤旧衣烂衫 …… 找来卖 ……”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到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 )蚤药!

壁虱就是臭虫。昆明的跳蚤也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 ”“ 玉麦粑粑 ——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都长得很秀气。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盒,饼子和年糕分别放在木盒两侧,上面盖着一层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盒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卖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 —— 吹洋号!

昆明人读 字不走鼻音。 饼子 鼻子 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 捏着鼻子吹洋号 ,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偏僻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右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把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盒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看看。他看见巷子里没人(他没有看见我),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

(选文有删节)

1. 从内容、写法及表达情感等方面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 本文对街头叫卖声描写得十分精彩,展示了十足的昆明风情。细读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对收 破衣烂衫 吆喝声的描写,突出了声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②对卖 化风丹 的吆喝声的描写,主要写声引起的遐想。最后两句( 这位贵州老乡 …… 你有时 …… )使你感受到什么?

③卖 壁虱药 ”“ 虼蚤药 吆喝声的有什么特点?

④写苗家姑娘 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的 吆喝 声,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 作者为什么四次写 椒盐饼子西洋糕 的叫卖声?

4. 文中称卖 饼糕 的孩子 是个小大人 ,说说 小大人 是什么意思。

5. 文章是在卖 饼糕 的孩子 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中结束的。这句 捏着鼻子吹洋号 椒盐饼子西洋糕 都出自一个人之口,调子相同,心境却不一样。你能体会处其中的不同吗?

6. 本文以 职业 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相同点:①内容上都是介绍或记叙叫卖的 “ 吆喝 ” ,结构上都是以 “ 一年四季 ” 和 “ 从早到晚 ” 展开。③都表达了作者对旧日风情的怀念。不同点:①课文除了介绍口头 “ 吆喝 ” ,还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