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我所理解的社会人类学是什么——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
题目详情
我所理解的社会人类学是什么 ——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拟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自述
在我接触社会人类学的那天起
,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人类学既然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哲学、文学、历史难道不是关于人的研究吗?专门研究社会的社会学不算是关于人的科学吗?而这样的困惑,即便时至今日也常常会被人提及质询.
但依我看来,人类学在他产生之初,其实是有包打天下的壮志雄心的.他以研究人为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的学科边界.但在逐步的发展、成熟过程当中,他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和视野:他要通过观察和研究他者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自我的习惯与风俗.而这一点的确立,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学科演化过程的.
社会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剑桥大学聘任弗雷泽为人类学教授的聘书上.而要溯及这一词汇的出现,则依旧要回到人类学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人类学以体质人类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但是人类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的进化和发展的不仅仅是生物方面的因素.知识、信仰、技术、法律、道德等等,都对人的进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批
专门研究人的文化层面的学者,主张从作为人的基本特征的文化入手来研究人.这一流脉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它分为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而其中的第三个分支又曾经被称为成为民族学.名族学在英法等国的发展中,与社会学许多因素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人类学.
而社会人类学中,也存在着视角的区分.尽管人类学越来越脱离那种非社会、非人类的自然科学轨迹,而转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来寻求解释.但也由此分为两派,一派注重不同社会、民族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的研究和发现.另一派则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种争论今天也存在,而且我觉得日后也必将延续下去.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争论的核心不过是对于文化具有相对性还是普遍性的观点不同.而人类学家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在把我文化相对性特质的基础上,寻求世界大同,也即是一种沟通微观与宏观的综合视角.
至此我们或许会简单认为,社会人类学不过是人类学分支中一个流脉.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如此的.因为社会人类学,或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其实是作为现代人类学的核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要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理解人类学从近代向现代的那一次棺盖却难以论定的转变.
知识的背后隐藏着权力,科学有的时候恰恰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人类学从产生到发展深深的引证了这一结论: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是与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几乎同步形成的.甚至在某些问题中,人类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张目.而在这样的学科旨趣背后,则是进化论观点的作用.这一理论来自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把社会的进步看作是一种匀速行进的必然,并且认为凡是同西方生活方式不同的,都是落后的,尚未进化的.因而作为上帝的文明子民有义务帮助未开化的兄弟.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恰恰在于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社会的演进都是必然和匀速的话.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人类学思潮中又兴起了传播论观点.他们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个边缘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衰退过程.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空间上文化不同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理论存有文化等级秩序预断的观点,并依旧把西方文明作为最高的核心.
在经历了以上的两股思潮之后,人类学进入了二十世纪.此时两位奠基人的出现,使得社会人类学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人类学,并进而成为了人类学知识的核心.
第一位便是马林诺斯基,他为社会人类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领域.马氏认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一定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进行实地研究.他反对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不同于己的文化主观预断,主张移情式的理解当地文化的细微之处.而他通过田野调差研究所撰写的报告文字,便是日后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方法的民族志(
ethnography).
另一位奠基人则是同马氏处于一个时代的布朗.在布朗的观念里,社会人类学等于比较社会学,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情况是不能够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主张不要停留于西方社会的研究,而要勇于走入他者的世界:两相参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而在分析视角中,布朗主张看待社会不仅要看他的外观,也要注重分析它的结构.因为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外部的表现,而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作用,有对于结构本身具有功能.日后这一理论被我们通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而从此时起,社会人类学有了他成熟的方法、比较有效地解释理论范式,从而日益成为了当今人类学的主流.而在这两者中,永远变动的是理论范式的思潮,相对恒定的则是民族志这一比较成熟的方法.
这一方法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他体现了人类学的实质:他者的目光与好古之心.
他者的目光,老师曾将之称之为离我远去的艺术.是的,这是一门艺术.因为社会人类学本身要求我们走出自己所在,勇入他者的世界.在另一片天地中反观自我的生活.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自我勇气,追寻人类道统的责任和一份对于这个世界另外一种可能性、多样性的追寻.
一名人类学家,他要主动远离自己熟悉的一切,到达一片非我的世界.在这里运用客人的目光看待周遭的万象并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超越自己的惯习,领略他人的不同从而最终超越自我为主的心灵,达到对于自我文化与生活的反思.前辈马林诺斯基曾在的日记中流露出这样一种工作的苦闷与单调.而我们可以设想,一名人类学家,他需要怎样的才华与学识,怎样的勇气与担当才能够真正做到在熟悉的世界中将自我剥离,在他者的世界里回归本体?老师曾经告诫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彻底的剥离.而我以我的经历认为,一名社会人类学者就需要从这种不可能中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去看清我们习以为常到已然忽略的另外的世界.
人类学家都是有好古之心的.这并非是现代性下的转变所带来的思乡之情,而是自人类学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如此.曾今的他自信满满的划分了三个世界,并向群氓宣告自己所研究的是未开化民族的生活.而伴随着进化论、传播论的式微,他者的目光方法的运用,人类学不再宣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是未开化的民族,但研究那些与现代化进程主流相异的民族与生活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在祛除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后,越来越强调在这些地区与民族中寻找到现代性的破绽和不足:在此,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也达成了一致前者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从与现代精神方枘圆凿中寻求人之为人的真谛.
民族志这一方法集中地体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发好古之心的人类学家是不惮以最大的勇气和担当以他者的目光步入一片陌生世界的.在这里,他要至少熬过一年,要参与式的进入当地的生活,以被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劳动、生活.这种主位的视角甚至要求他不得不精通一门当地的语言,或者是用一些漂亮的小伎俩以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报.而这一切的付出的报偿是值得的,因为他的的确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记得在念书的时候,读书会讨论中我们处理了两本书:莫斯的《礼物》还有特纳的《仪式过程》.我虽羞赧于报告自己的体会,但却认真的体味了书中的内容.时光已过,具体的细节我已经遗忘,但是我仍然记着,这两本书在告诉我社会人类学家眼中的社会,不仅不同与社会学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莫斯说,社会就是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当中人的灵魂附着于其上,似乎古语礼轻情意重在此有了经验意义上的支持和论据.特纳说社会就是仪式过程中人与人的融合,在每一个仪式过程中,人沟通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对于仪式纯粹的投入,使得一个社会得以展现.在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孔子所谓周礼的社会涵义.
这一切给予我启发,也使得我明白,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是一定要落实到本土的,是需要接地气的.而这一工作其实早在人类学在中国落脚便开始着手行动了.中途中虽然遭到了被称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扭曲,但是社会人类学毕竟在两个层面上出现了成绩:一个层次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当然,这两个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依旧可能存在传统现代二元分立的弊端,但他们的成绩无疑为世界社会人类学研究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志资料.
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套理论,一种思想或是操作方法,要想回归于本土,最大程度的减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我们就应当批判的看待它.作为社会科学重要一脉的社会人类学尤为如此,我们不仅要发掘各派视角和方法得以产生的条件与时代背景,更要在宏观层次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旨趣之所在.易言之,我们要想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进步,就要了解人类学的终极关怀所在.
多年前,老师曾经教导我说人类学是一门善待他人,让人成为人的学问.而伴随着我多年来的实践,无论理论思辨还是经验研究,我深深感到人类学确实如此.用更简练的话语来概括,人类学就是一门旨趣于仁的学问仁者,爱人.在研究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了解人、理解人并进而实现人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因此,用善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以仁者的目光去关怀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学科职业伦理的问题,也是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之本纳粹的研究不可谓不精深,但其最后下场世所共睹,实所共鉴.
而这门学问也正如夫子心中的仁一样,他未必会给我们带来金钱、财富、荣耀、地位、权势,但是他给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目光:在他者的目光里,我们勇于自觉疏离于这个熟悉的世界,为了人类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多样性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是艰辛的,难以取得突破的,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弘有了空间上的意义我们为了这份担当与责任,应当在他者的世界追溯人类共同的道统;毅充满了时间上的意涵在他者的世界里,我们并非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深入进去,坚持不懈.当然,我们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无所获的,或者是错误的,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又被新的研究推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追寻和探索是虚无的,因为这门学问仁爱的旨趣让我们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善待他人的同情式理解,充满智慧的朴素民族之方法等等的一切
给了我们多彩的研究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损人利己,不会支配他人,不会斤斤计较,却会收获友谊、收获智识,收获来自于远古的人类生命本能的悸动.
仁者,爱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如此的学问.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人类学是有着如此要求的学问.
在我接触社会人类学的那天起
,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惑:人类学既然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哲学、文学、历史难道不是关于人的研究吗?专门研究社会的社会学不算是关于人的科学吗?而这样的困惑,即便时至今日也常常会被人提及质询.
但依我看来,人类学在他产生之初,其实是有包打天下的壮志雄心的.他以研究人为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的学科边界.但在逐步的发展、成熟过程当中,他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领域和视野:他要通过观察和研究他者的生活方式来理解自我的习惯与风俗.而这一点的确立,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学科演化过程的.
社会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剑桥大学聘任弗雷泽为人类学教授的聘书上.而要溯及这一词汇的出现,则依旧要回到人类学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人类学以体质人类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但是人类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人的进化和发展的不仅仅是生物方面的因素.知识、信仰、技术、法律、道德等等,都对人的进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一批
专门研究人的文化层面的学者,主张从作为人的基本特征的文化入手来研究人.这一流脉被称为文化人类学.它分为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而其中的第三个分支又曾经被称为成为民族学.名族学在英法等国的发展中,与社会学许多因素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人类学.
而社会人类学中,也存在着视角的区分.尽管人类学越来越脱离那种非社会、非人类的自然科学轨迹,而转入人文学和社会科学来寻求解释.但也由此分为两派,一派注重不同社会、民族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的研究和发现.另一派则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某种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种争论今天也存在,而且我觉得日后也必将延续下去.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争论的核心不过是对于文化具有相对性还是普遍性的观点不同.而人类学家所需要做的恰恰就是在把我文化相对性特质的基础上,寻求世界大同,也即是一种沟通微观与宏观的综合视角.
至此我们或许会简单认为,社会人类学不过是人类学分支中一个流脉.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如此的.因为社会人类学,或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其实是作为现代人类学的核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要理解这一问题,则需要理解人类学从近代向现代的那一次棺盖却难以论定的转变.
知识的背后隐藏着权力,科学有的时候恰恰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人类学从产生到发展深深的引证了这一结论: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是与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几乎同步形成的.甚至在某些问题中,人类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张目.而在这样的学科旨趣背后,则是进化论观点的作用.这一理论来自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他把社会的进步看作是一种匀速行进的必然,并且认为凡是同西方生活方式不同的,都是落后的,尚未进化的.因而作为上帝的文明子民有义务帮助未开化的兄弟.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恰恰在于他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社会的演进都是必然和匀速的话.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人类学思潮中又兴起了传播论观点.他们认为文明的历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个边缘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衰退过程.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空间上文化不同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理论存有文化等级秩序预断的观点,并依旧把西方文明作为最高的核心.
在经历了以上的两股思潮之后,人类学进入了二十世纪.此时两位奠基人的出现,使得社会人类学成为了真正的社会人类学,并进而成为了人类学知识的核心.
第一位便是马林诺斯基,他为社会人类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探索领域.马氏认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一定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进行实地研究.他反对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不同于己的文化主观预断,主张移情式的理解当地文化的细微之处.而他通过田野调差研究所撰写的报告文字,便是日后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方法的民族志(
ethnography).
另一位奠基人则是同马氏处于一个时代的布朗.在布朗的观念里,社会人类学等于比较社会学,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情况是不能够具有普遍性的,因此主张不要停留于西方社会的研究,而要勇于走入他者的世界:两相参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而在分析视角中,布朗主张看待社会不仅要看他的外观,也要注重分析它的结构.因为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外部的表现,而内部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作用,有对于结构本身具有功能.日后这一理论被我们通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而从此时起,社会人类学有了他成熟的方法、比较有效地解释理论范式,从而日益成为了当今人类学的主流.而在这两者中,永远变动的是理论范式的思潮,相对恒定的则是民族志这一比较成熟的方法.
这一方法之所以恒定,是因为他体现了人类学的实质:他者的目光与好古之心.
他者的目光,老师曾将之称之为离我远去的艺术.是的,这是一门艺术.因为社会人类学本身要求我们走出自己所在,勇入他者的世界.在另一片天地中反观自我的生活.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超越自我勇气,追寻人类道统的责任和一份对于这个世界另外一种可能性、多样性的追寻.
一名人类学家,他要主动远离自己熟悉的一切,到达一片非我的世界.在这里运用客人的目光看待周遭的万象并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超越自己的惯习,领略他人的不同从而最终超越自我为主的心灵,达到对于自我文化与生活的反思.前辈马林诺斯基曾在的日记中流露出这样一种工作的苦闷与单调.而我们可以设想,一名人类学家,他需要怎样的才华与学识,怎样的勇气与担当才能够真正做到在熟悉的世界中将自我剥离,在他者的世界里回归本体?老师曾经告诫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彻底的剥离.而我以我的经历认为,一名社会人类学者就需要从这种不可能中探索最大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去看清我们习以为常到已然忽略的另外的世界.
人类学家都是有好古之心的.这并非是现代性下的转变所带来的思乡之情,而是自人类学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如此.曾今的他自信满满的划分了三个世界,并向群氓宣告自己所研究的是未开化民族的生活.而伴随着进化论、传播论的式微,他者的目光方法的运用,人类学不再宣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是未开化的民族,但研究那些与现代化进程主流相异的民族与生活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在祛除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后,越来越强调在这些地区与民族中寻找到现代性的破绽和不足:在此,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也达成了一致前者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而后者则是从与现代精神方枘圆凿中寻求人之为人的真谛.
民族志这一方法集中地体现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发好古之心的人类学家是不惮以最大的勇气和担当以他者的目光步入一片陌生世界的.在这里,他要至少熬过一年,要参与式的进入当地的生活,以被观察者的角度来思考、劳动、生活.这种主位的视角甚至要求他不得不精通一门当地的语言,或者是用一些漂亮的小伎俩以便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情报.而这一切的付出的报偿是值得的,因为他的的确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另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记得在念书的时候,读书会讨论中我们处理了两本书:莫斯的《礼物》还有特纳的《仪式过程》.我虽羞赧于报告自己的体会,但却认真的体味了书中的内容.时光已过,具体的细节我已经遗忘,但是我仍然记着,这两本书在告诉我社会人类学家眼中的社会,不仅不同与社会学家,甚至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莫斯说,社会就是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当中人的灵魂附着于其上,似乎古语礼轻情意重在此有了经验意义上的支持和论据.特纳说社会就是仪式过程中人与人的融合,在每一个仪式过程中,人沟通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对于仪式纯粹的投入,使得一个社会得以展现.在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孔子所谓周礼的社会涵义.
这一切给予我启发,也使得我明白,一门社会科学的学问是一定要落实到本土的,是需要接地气的.而这一工作其实早在人类学在中国落脚便开始着手行动了.中途中虽然遭到了被称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扭曲,但是社会人类学毕竟在两个层面上出现了成绩:一个层次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的生活,还有一个就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当然,这两个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依旧可能存在传统现代二元分立的弊端,但他们的成绩无疑为世界社会人类学研究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志资料.
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一套理论,一种思想或是操作方法,要想回归于本土,最大程度的减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我们就应当批判的看待它.作为社会科学重要一脉的社会人类学尤为如此,我们不仅要发掘各派视角和方法得以产生的条件与时代背景,更要在宏观层次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旨趣之所在.易言之,我们要想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进步,就要了解人类学的终极关怀所在.
多年前,老师曾经教导我说人类学是一门善待他人,让人成为人的学问.而伴随着我多年来的实践,无论理论思辨还是经验研究,我深深感到人类学确实如此.用更简练的话语来概括,人类学就是一门旨趣于仁的学问仁者,爱人.在研究中,我们的出发点是了解人、理解人并进而实现人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因此,用善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以仁者的目光去关怀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学科职业伦理的问题,也是这门学问安身立命之本纳粹的研究不可谓不精深,但其最后下场世所共睹,实所共鉴.
而这门学问也正如夫子心中的仁一样,他未必会给我们带来金钱、财富、荣耀、地位、权势,但是他给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目光:在他者的目光里,我们勇于自觉疏离于这个熟悉的世界,为了人类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多样性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是艰辛的,难以取得突破的,但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里弘有了空间上的意义我们为了这份担当与责任,应当在他者的世界追溯人类共同的道统;毅充满了时间上的意涵在他者的世界里,我们并非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深入进去,坚持不懈.当然,我们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无所获的,或者是错误的,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又被新的研究推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追寻和探索是虚无的,因为这门学问仁爱的旨趣让我们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善待他人的同情式理解,充满智慧的朴素民族之方法等等的一切
给了我们多彩的研究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去损人利己,不会支配他人,不会斤斤计较,却会收获友谊、收获智识,收获来自于远古的人类生命本能的悸动.
仁者,爱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如此的学问.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社会人类学是有着如此要求的学问.
看了我所理解的社会人类学是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要5句 2020-05-13 …
原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人坏人之分是吧管他rb人zc人都该杀光 哪有什么无辜之人对人友善就是对自己残 2020-05-14 …
写一篇作文,‘我爱的人我以什么方式给她幸福,’要求600字 2020-05-15 …
我积累了不少成语有赞颂人物优秀品质的精忠报国什么什么什么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春暖花开什么什么什么另外我 2020-07-24 …
你还爱我么用英语怎么说?你还爱我么?什麽才叫爱?翻译下3Q 2020-11-15 …
你还爱我么用英语怎么说?你还爱我么?什麽才叫爱?翻译下3Q 2020-11-15 …
我一直不知道和外国人聊天时,“曾经”怎么说...我经常和外国人聊天,但总是不知道怎样说"曾经",例如 2020-11-25 …
“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 2021-01-15 …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要5句 2021-01-16 …
人的生日为什么阴阳历重合是19年一次有人38么?什么原因呢 202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