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华林中的微光作文

题目详情
华林中的微光 作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看了华林中的微光作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