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初中语文墨池记中文章多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这一连串疑问句和推测有什么作用?

题目详情
初中语文
墨池记中 文章多次使用了设问句 ,提出这一连串疑问句和推测有什么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先看两段相关文段:
1982年01期《抚州师专学报》中涂木水写的《羲之之书晚乃善,精力自致非天成——曾巩讲析》中说: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中他的墨池遗迹,除临川的以外,浙江会稽、永嘉、湖北蕲水、山东临沂、江西庐山等地也有.不过,其中以浙江永嘉和江西临川的最为出名.浙江永嘉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永嘉积谷山上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的“墨池”二字,江西临川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墨池记》.
2005年05期《语文教学通讯》中任明新写的:《是设问还是反问——中几个问句的探究》中说过:《墨池记》,是曾巩应人之请为传说中的位于江西临川的王羲之的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文中七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或委婉推测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议论效果.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王羲之的洗墨池体现的是一种勤奋精神,曾巩为此作文也正是此意,所以墨池的准确与否,就不必详细考证,于是用了两个问句.起到“委婉推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请他作文的王教授可以接受.(我也觉得这两个句子不是设问句,因为它没有“自问自答”的特点,所以我也赞同任明新老师的说法,只称它为“问句”)
“ 羲之之书晚乃善”,“精力自致”“非天成 ”写出了王羲之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才有所成就.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单纯强调学习,在他看来,提高道德修养,更为重要,“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用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要学有所成,要提高道德修养,一定要努力刻苦,作者用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这样的问句也不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而是“无疑而问”,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句)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是推测.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交代出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是否真的是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以讹传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