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圣坛曹文轩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
题目详情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1)
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2)___。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3)___。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像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竟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1)
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2)___。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3)___。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题目的表层含义从与题目一致的句子来体会;深层含义从总结性的议论论来体会.“圣坛”表面含义是指讲台.深层含义从“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理解,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运用方法二,寻找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①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是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②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上文“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可以明确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重点理解的是“一个人的形象”的含义,结合上文“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有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答题时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认同与否都可,要明确“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然后分析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观点.
答案
(1)圣坛指讲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①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②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他”指老师,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有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5)认同.因为这里“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学术和真理,我认为这样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让学生获益良多.
不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运用方法二,寻找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①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是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②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上文“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可以明确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重点理解的是“一个人的形象”的含义,结合上文“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有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答题时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认同与否都可,要明确“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然后分析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观点.
答案
(1)圣坛指讲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①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②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他”指老师,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有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5)认同.因为这里“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学术和真理,我认为这样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让学生获益良多.
不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看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学校买来一些笤帚,分给全校各班.如果每班16把,恰好分完:如果少给2个班,每个班多分1把,还剩10 2020-05-16 …
学校买来一些健子,分给全校各班,如每班16个,恰好分完,如少给2个班,每个班多分1个,还剩10个学 2020-05-16 …
学校买来一些毽子 分给全校 各班 如果每班 16个, 恰好分完;每个班分12个 还剩16个 班级和 2020-05-17 …
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分给全校各班.如果每班16人,恰好分完;如果少给2个班,每班多分1个,还剩10个 2020-05-17 …
学校买来毽子,分给全校各班.每班16个,恰好分完;少给两个班,每班多分1个,剩10个.班级,毽子各 2020-05-17 …
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分给全校各班.如果每班16个,恰好分完,如果少给两个班,每个班多分一个,还剩10 2020-06-13 …
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分给全校各班.如果每班16个,恰好分完,如果少给2个班,每个班多分l个,还剩10 2020-06-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盲道上的爱》,回答下列各题盲道上的爱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 2020-06-30 …
看图完成各题:(1)书店在学校的偏的方向上,距离米.(2)电影院在学校东偏南20°,学校在电影院偏 2020-08-04 …
数学题内容是: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分给全校各班.如果每班分16个,恰好分完;如果少给两个班,每班多分1 2020-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