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百年的责任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2007年岁末,我参加了一个探讨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的研讨会。会上人们都在进一步尝试思考和理解这篇鲁迅先生26岁时写成的文章对于今天中国的作用。这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的作品,其实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和思想的力量,直到今天仍然让大家感受得到。从它1908年8月在《河南》杂志上发表到今天,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距离。而这篇文章在其发表之初也没有多少人阅读和理解,后来这篇文章也仅仅被视为鲁迅先生早年的试笔之作。但到了今天,这篇文章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脉络经过许多研究者的探索而逐渐清晰,其对于今天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逐步被人们所深识。 对于我来说,重读这篇文章所产生的震惊在于,这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在他的民族面临着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时刻所进行的思考,也是一个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年轻人在和种种现代思想初次相遇时的最为执著而坚韧的探索。这篇文章的立论基础正是来自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所接触的有关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观念,对于人类文明的起伏发展进行了简要而深入的概括。这种对于中西文明史的思考和追问当然深受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但所表现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力量直到今天还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自己祖国的衰败和贫弱的清醒认识和尖锐批判。他充满了对于祖国发展的忧虑和期望。另一方面,这里也有对于当时所流行的仅仅重视“物质”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他点明:“是故于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其实是贯穿他一生的追求。这种“立人”的主张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立人”则需要的是“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思考正是鲁迅这篇文章留给今天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提出的这样的思考,其实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与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建构自身文化新的根基和价值基础有其重要的意义。鲁迅当时面对的是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但他的眼光其实没有停留在解决这样危机的技术和物质层面,而是从一个人类精神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的期许。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但也有对于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心。他对于我们所“固有之血脉”的不可失去的信念其实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西方学习的热忱,但也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清醒体认和反思。他对于“世界之思潮”的把握也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自信使他对于中国抱有最强的信心而有向上的动力,自觉让他能够保持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在今天中国已经有机会告别20世纪深刻的民族悲情,创作自己的新未来的时刻,我们也要看到鲁迅先生提出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这艰苦奋斗的一百年中还未完成,这其实是期望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展开。中国的今天不仅仅要在物质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给予中国普通的人民更大的生活改善和物质满足,而且还要有一种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新的创造和新的向上提升的价值展开。鲁迅先生所告诉今天中国人的正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成功,也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 在1908年8月,鲁迅先生发表《文化偏至论》的时候,他的声音是寂寞的,而那时的中国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期望。但在一百年后的2008年的8月,中国将会举办奥运会。我们应该做出努力,让“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自觉和自信变成我们生活的现实。 (说明:这是作者在纪念鲁迅《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