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 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 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 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 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 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 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 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 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项,根椐原文第1段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转述正确.B项,...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根据下面列出的每个人的活动情况写一篇小短文(英语)是英文的~~有几幅图分别是几个人在干嘛,注:因 2020-05-13 …
三二班有48名同学,其中喜欢语文的有25人,喜欢数学的有36人,几喜欢语文有喜欢数学的有14人,两 2020-05-13 …
三二班有48名同学,其中喜欢语文的有25人,喜欢数学的有36人,几喜欢语文有喜欢 2020-05-13 …
金黄的大斗笠阅读题,就1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2020-05-16 …
英文作文或历史例子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patriotism 2020-05-17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习题文中有很多和下面这句话类似的问句,请你也摘录几句,想想 2020-05-21 …
花很多时间想难题真的有用吗?每次做很难的题都要想好久,一两个小时都有可能,可是到最后大多数都做不出 2020-06-02 …
Realexpertsorfalseexperts?这句英语有错么?这句话我是作为题目的,有什么错 2020-06-04 …
帮忙找点关于青春的美文文段,散文的,有意境点~ 2020-06-05 …
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中,题材是散文的有()()等,以人物名称为题目的有()以中心为题有()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