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 2020-07-11 …
西汉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儒学从佛、道之中汲 2020-07-28 …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2020-11-02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异化作用吗如题,请详细解析但是分解者将被分解者的组成成分分解之后,又将其分解之后 2020-11-04 …
.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理学——怎么理解思辨化? 2020-11-14 …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A二氧化硫溶于水和,硫酸分解B氢气和碘气化合成碘化氢和碘化氢分解C二氧化 2020-12-25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1-8题。理学的产生,标志着 2021-01-08 …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2021-01-12 …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 2021-01-19 …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