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高考】老师们好,我在写语文试卷的时候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有点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就是说时候知道题目问的却不知道怎么用文字来叙述,还有现在考试又加了个小作文有时

题目详情
【高考】老师们好,我在写语文试卷的时候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有点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就是说
时候知道题目问的却不知道怎么用文字来叙述,还有现在考试又加了个小作文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说,虽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题目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但是我觉得这点有时候还是很难达到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同学你好,我是来自新东方优能学习中心的老师国家玮,估计你所问的问题为语文部分的非选择题部分,尤其是指阅读部分的答题要点.我给你的解答分成技巧和举例两部分,希望能够全面帮助你解答困惑.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阅读题知识点,首先你必须掌握,但掌握后还可能出现不会使用的问题,我再给你举个例子附在后面:
  需要你掌握的答题模板也就是知识点如下:
  1、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开头奠定基调,结尾升华主题.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
  正(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
  议论 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
  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
  2、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比喻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注意本体喻体理解)
  拟人 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反语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双关 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旋律美
  对比 两物对比——揭示好坏、善恶、美丑的对立,便于比较中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对立面,反映辨证统一关系,认识问题全面
  夸张 特征突出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 语言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语言整齐,有气势
  反问 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C、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
  象征 具有暗示作用.可引发读者联想,加深对文章情感哲思的理解
  铺垫与照应 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
  衬托(烘托) 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托物言志 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肖像描写 使人物抽象的性格形象地展示
  动作描写 同上
  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内心
  语言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
  白描 简洁勾勒,准确、传神,特点鲜明
  细描 精雕细刻使对象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地展示其特点
  插叙 使内容更丰富,深化主题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铺垫照应 使某种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首尾呼应 升华主题、造成回合美
  3、文章结构作用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铺垫,奠定基调等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等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
  方法:
  1、人称表达类考查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所用修辞手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行文段落类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答题段落:(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4、表达方式类
  考查方式: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答题方法:(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类
  考查方式: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下面我以一篇高考真题为例来说明之: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标准答案:
  第一问: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第二问: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试题精讲:(1)关于“作用”问题的解答策略.
  简单的说,就是“骨头加肉”模式.先按照上表判断句子位置,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表格判断出句子作用,这个骨头,照抄上面的原话就可以了,再适当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补充一点“肉”即可.比如,承上,承了上面说的什么内容;启下,开启了下面哪个话题,简单结合文章内容说一点即可,这样,题目就答圆满了.结合这道题来说,首先做判断,我们看句子不在开头而在中间,然后仔细看看是三个作用中的哪一个.句子开头即用了一个“它”字,是代词,说明与前文有关联,显然是承上;再看后半句则说“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而下一段开始接着就铺叙爬山虎如何换新装、叶子的颜色如何变样等等,明显是接续上文的“季节感”.于是判断,这是承上启下.起了怎样的下,再结合文章下文的内容添上一句:“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题目就答圆满了.
  (2)对于词语好处一类题,也属于鉴赏,但相对来讲,容许有一定的发挥.不过,这类题仍然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格式,就是比较古板的“这个词通过写……,表达了……”这个模式.要注意的是,通过写后面一般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重新概括一下词语的内容,切记不要就此论词,而要善于观察词语所在句子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一般就是添加文章主旨或作者观点即可,只要大方向不错,一般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以这道题目来说,“惊醒”一词是在句子“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中,因此我们判断惊醒一次与秋来的神速密切相关.注意,我们是在一个句子中去解释“惊醒”这个词的,概括来说,就是“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再加上表达作者赞美秋天之类的话,题目就答得差不多了.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标准答案: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试题精讲:
  这道题目是比较精彩的,因此也不容易上手.如果题目单纯问文章主旨,或者是单纯分析色彩词语,可能学生都能答上一些,但偏偏将两者混在一起.北京卷中经常出现这类词句理解与主旨混问、文章内容分析与主旨混问的“怪题”.不过这类题通常在做答案时也是极容易的,通常就是分开来答,然后进行拼贴就行了.大家记住一点,无论是词语还是文章中提到的某个内容,只要问这些东西与主旨有何关系,答案都只有一个,就是它们都表现了、深化了、突出了主旨.答上这句话,一半分数就已经入账了.因此,这类题的答题模式就是,首先概括提炼文章主旨,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分析一下,词语也好、句子也好、其他内容也好,它们怎样突出表现主旨的就可以了.像这道题,首先通过文章的中心段落(最后一段)的叙述归纳出文章主旨,即赞美秋天,同时又传达出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之关系的理解,然后再扣上帽子——色彩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深化突出了主旨,就可以了.
  (2)词语的艺术效果,仍然是一个“骨头加肉”的答题模式.授课教师只要把握住一点,即词语的艺术效果无非就是下面三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这些“骨头”再结合文章的肉去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分了.
  祝你取得好成绩.更多详细信息及资料请详见新东方网xdf.cn高考频道
看了 【高考】老师们好,我在写语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叙述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是A.秦朝时有人在纸上绘画B.西汉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书籍C.唐朝时  2020-06-10 …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1)述:  2020-06-2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爰延传爰延字季平,陈留外黄人也。清苦好学,能通经教授。性质悫(qu8,诚  2020-06-27 …

有一群体育爱好者,他们之中所有的桥牌爱好者都爱好围棋,有围棋爱好者爱好武术;所有的武术爱好者都不爱好  2020-11-04 …

阅读议论文,然后回答问题古人有一妙联:“好①读书时不好②读书,好③读书时不好④读书。”至今读来受益匪  2020-11-04 …

请教一个外国文化方面的问题,JACK和JACKSON是什么关系呢?高中时记得做过一篇阅读理解,大意就  2020-12-02 …

我的英语还不错150能考120130样子可是怎么才能进到140呢我的完型还好单选不太好阅读有时候不好  2020-12-26 …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移动互联时代“浅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终端接  2021-01-16 …

《明月几时有》阅读习题1.请概述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尽量用文中语句作答(不得超过30字)2.作者引用  2021-02-05 …

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21-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