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文章应“润物细无声”①杜甫《春夜喜雨》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绵密无声、滋润万物

题目详情

文章应“润物细无声”

①杜甫《春夜喜 雨》诗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绵密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其实,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贵含蓄蕴藉,忌直白僵硬。文章应于含蓄中见精神, “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不知不觉中打动读者,在含蓄蕴藉中自然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文章不忌讳直接抒情,但如果感情过于直露,语言也就显得单调,文章也就失去了应有之意。我国古代的诗文大都以含蓄蕴藉取胜,古代的作家也都善于借助客观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胸襟抱负。如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 歌借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清新小巧的形 象来表现自己的闲适自得之情。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的羁旅情愁,而是巧妙借助“月落” 、 “乌 啼” 、 “霜” “江枫” “渔火” “夜半钟声”等形象,勾画出一种幽寂、迷蒙、清冷 的氛围,表现了游子飘离之感。我们写抒情类的文章也是如此,要善于撷取自然 和社会生活中典型的形象,巧妙组合,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文章不能一味说理,如果能借助生活的细节或自然现象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会更加生动形象。朱熹的《读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歌巧借“源头活水”的比喻生 动形象地阐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再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讯先生在谈到民 族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时,并没有说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是把文化遗产比 做大房子,把精华部分比做鱼翅,把糟粕部分比做烟灯、烟枪、姨太太等,把历史虚无主义者比做烧毁大房子的昏蛋,把盲目排外者比做欣欣然走进大房子的孱头,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文化遗产继承观。

(选自《读与写》 )

20 .文章开头引用杜甫的诗,其作用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 分)

21 .阅读第②③④段,请以“文章含蓄应善于 ----- ”的句式概括每段的观点。 ( 3 分)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2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3 .文章第三自然段说“文章不能一味说理,如果能 借助生活的细节或自然现象 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会更加生动形象。 ”现就请参照示例,你也创作一个比喻 来阐明一个写作的道理。 ( 3 分)

示例:正如无声细腻的春雨更能滋润万物,含蓄蕴藉的文章更能够打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3 分)

我国古代的诗文 大都 以含蓄蕴藉取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古人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请针对文章题目:文章应“润物细无声”提出反驳意见,并结合具体作品说出至少一点理由。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0. 所写春雨“于无声中滋润万物”联想到写文章也应如此 ( 引用杜诗的作用 ) ,自然 地引出本文中心论点文章应贵含蓄蕴藉(于含蓄蕴藉中见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打动读者, 在 含蓄蕴藉中自然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作者观点;从而激发读 者的兴趣与思考。 (三个作用 3 分)

有力( 1 分)地论述了“文章贵在含蓄”的观点( 1 分) 。

23 、合理即可,示例:正如炎炎烈日下的暴风骤雨更能荡涤尘埃,犀利深刻的文章更能够震 撼灵魂深处(自然现象与写作有关 2 分,语言 1 分)

24 、 “大都”是一个表限制的词( 1 分) ,意思是我国古代的多数诗文是以含蓄蕴藉取胜的, 可能也有例外( 1 分) ,这样写表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 分) 。

25 、有针对性,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文章润物不一定要无声,古今多少慷慨激昂的陈词激 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如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直接抒发了自己老当益 壮,意气风发之势。 (反驳意见 1 分,理由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