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
(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
(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首先分析诗歌大意,本诗写的是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弦凝指咽声停处”意思是演奏低婉压抑的筝乐,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再次分析手法,这里应是虚写或想象;
(2)本题分析“弹筝者”形象,要理解诗歌大意,“紫袖红弦”写乐妓修饰的美好,“自弹”写出弹筝者得心应手、演技高超,“自感”写出弹筝者感情丰富,“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写出了演技高超、音乐的美妙,同时也是听者的感受;所以弹筝者形象应是美丽优雅、多情善感、全神倾注、演技高超;
(3)王诗:“断弦收与泪痕深”意为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这“泪”既是弹者哀切之情,也是听者漂泊之泪,这是应为诗人与流人有相似之处,即流落天涯,所以表达效果是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白诗:“别有深情一万重”是听者听曲的感受,听出曲中万重深情,这是从侧面写出音乐的美妙和弹者的高超技艺,所以效果是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实写微月之下孤舟之上所见层层山岭烟雾笼罩的迷蒙景象,(1分)想象(虚写)(1分)乐声的凝重繁促.(1分)(共3分)
(2)①美丽优雅;②多情善感;③全神倾注;④演技高超.(每点1分.共4分)
(3)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2分)
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分)(共4分)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赏析: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夜筝》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 《夜筝》,开篇以明月夜中,乐妓弹琴写起,“紫袖红弦”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惰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 《夜筝》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暗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首先分析诗歌大意,本诗写的是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弦凝指咽声停处”意思是演奏低婉压抑的筝乐,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再次分析手法,这里应是虚写或想象;
(2)本题分析“弹筝者”形象,要理解诗歌大意,“紫袖红弦”写乐妓修饰的美好,“自弹”写出弹筝者得心应手、演技高超,“自感”写出弹筝者感情丰富,“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写出了演技高超、音乐的美妙,同时也是听者的感受;所以弹筝者形象应是美丽优雅、多情善感、全神倾注、演技高超;
(3)王诗:“断弦收与泪痕深”意为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这“泪”既是弹者哀切之情,也是听者漂泊之泪,这是应为诗人与流人有相似之处,即流落天涯,所以表达效果是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白诗:“别有深情一万重”是听者听曲的感受,听出曲中万重深情,这是从侧面写出音乐的美妙和弹者的高超技艺,所以效果是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实写微月之下孤舟之上所见层层山岭烟雾笼罩的迷蒙景象,(1分)想象(虚写)(1分)乐声的凝重繁促.(1分)(共3分)
(2)①美丽优雅;②多情善感;③全神倾注;④演技高超.(每点1分.共4分)
(3)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2分)
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分)(共4分)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赏析: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夜筝》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 《夜筝》,开篇以明月夜中,乐妓弹琴写起,“紫袖红弦”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惰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 《夜筝》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暗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看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剩法(万水千山乘9等于山千水万),万水千山应填什么数会得出山千水万数字是一样的? 2020-03-30 …
山水千山万水山清水秀()谈论山水千山万水山清水秀()谈论高谈阔论谈古论今()千万()()() 2020-04-27 …
一桶水,连桶重25千克,用去一半水后,连桶还有14.5千克,问桶里原有水千克.水桶重千克. 2020-06-27 …
一个水桶里有水,若将水加到原来的4倍,桶和水共重16千克;若将水加到原来的6倍,桶和水共重22千克 2020-06-27 …
甲乙两只桶共装水164千克,甲取出17千克,乙桶又倒进3千克后,甲桶水千克数正好是乙桶的4倍,原来 2020-07-18 …
红军不怕远征南,万水千山只等闲.万千泛指经过的;水,诗中写了红军不怕远征南,万水千山只等闲.万千泛指 2020-11-07 …
谁能都帮我解答下?1、浓度为19%的盐水b千克,其中含盐千克,含水千克.3、五位数abcde是9的倍 2020-11-10 …
由海里提出千克海水,经化验知道其中含清水千克,在这千克海水中又加入一些清水,再由其中提出40千克,经 2020-11-20 …
一种药水,药占药水的1/10,现有这样的药水千克,问要蒸发多少千克水,才能使药占药水1/3?一种药水 2020-12-22 …
一种药水由药粉和水按1:25配制而成,要配制13千克这种药水,需要水千克.用40千克水配制这种药水.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