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文贵通达李文海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同志了。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11月9日第15版,有删节 )
1.选出对“通达”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写文章要朴实无华,明白晓畅,这是一篇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
B.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在“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的前提下,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
C.所谓“通达”指的就是要做到“简、浅、显”,即“章无剩句,句无剩字”,“不再求深”和“词达”。
D.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否则,就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
2.为了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以下对作者采用的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用论点作为文章的题目。
B.在文章的“提出问题”部分,揭示论点的内涵。
C.在论证过程中,紧紧扣住论点。
D.用“篇末点题”的方式,再次强调论点。
3.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选用的论据具有什么特点。
答:
古代有一捕快,一天晚上他在野外的一个茅屋里,听见外边来了一群人,在分赃吵闹,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几个声 2020-05-14 …
古代有一个捕快,一天晚上,他在野外的一个茅屋里听到外边来了一群人,在吵闹着分赃,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几 2020-05-14 …
请推荐几首古诗词请帮我推荐几首优秀的古诗词,长短适中,包括作者和朝代,太常见的就不必了.谢谢!一楼 2020-05-16 …
小食店购入一批朱古力,第一天售出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售出2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小食店购入一批 2020-06-11 …
一言九鼎中的鼎的意思是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还是?我知道九鼎是古代的一种宝物,传说是 2020-06-17 …
我的秦腔记忆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 2020-06-27 …
古代有一道题是:"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僧人各几人?"题目大意是:共 2020-07-06 …
问一句古文.有一句古文的意思大概是:蚍蜉的一生为几天,虫子的一生为一个春秋,动物的一生为几年,人的 2020-07-08 …
应用题:《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数学著作,其中有“物不知其数”一问,原文如下:“今有物不知其 2020-11-06 …
《孙子兵法》中有“物不知共数”一问,问物有几何《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数学著作,其中有“物不知共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