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聊斋中的书生人物形象分析

题目详情
聊斋中的书生人物形象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前言
明清时期,文人常叙烟粉、灵怪故事,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又在科举路上挣扎了大半生,可以说《聊斋志异》[一]是他惟一的安慰.《聊斋》创作的素材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取材开古书,《聊斋》是在大概有一百多篇小说,改自前人作品,如《崂山道士》就改自六朝小说和唐传奇《纸月》、《取月》和《留月》三个小故事;二是四方探听,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进作品;三是传说蒲松龄在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收集后进行加工润色.《聊斋》里面的故事大多男女两类人物形象,后人对其中的鬼狐仙女作了较多的分析,而其中的书生形象则少有关注,下面笔者将着重对书生形象做系统的分析.
2、 书生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里面,男主人公一般以书生的形象出现,即使不是官宦子弟,而是出于商贾之族,也都能诗善文,能弹善对,我们将这类爱好高雅,喜读诗书的男主人公统称为书生.笔者总结《聊斋》里面的书生,大致有以下六种性格特征.
2.1,知书达礼、熟读读书、好琴棋书画.故事中的书生刚开始多贫困落魄,但有上进心,苦读读书,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还是能够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睐.如《于去恶》中,“北平陶对俞,名下士.顺治间,赴乡试……见一人负笈筺儴……相与倾语,言论有名士风”.又如《白秋练》中,“直隶有慕生,小字蟾宫,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慧喜读”.好读书,无论中举与否,都能为文章中心服务.
2.2,渴望考取功名、衣锦还乡.书生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取功名,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个一知识分子的理想.国而《聊斋》故事多叙书生赶考,有的屡试不第,但大多数却是金榜题名.《司文郎》一文中的宋生有过目不忘之功,出口成章之才,但放榜时“生竟领荐,王下第”,宋生、王生双双落榜,而瞽僧闻之“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的文章,竟能高中,可见科举的没落腐朽.另一方面,大多数书生因各种原因而加官进爵了,如《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后数年,宁果登进士”;《侠女》中的顾生,自己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儿子却在十八岁就中了进士.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2.3,渴望得到性欲的满足.有的书生家徒四壁,无力娶亲,但人类原始的性欲冲动并不因贫富而改变.有的书生家中有妻,但出门在外,性欲无法得到满足;或因猎奇心理,拈花惹草,在古代一夫多妻的社会制度中,这种现象度不稀奇.《瑞云》中的贺生,“素仰瑞云,固未敢拟同鸳梦,亦竭微贽,冀得一睹芳泽”,但瑞云却对他眉目含情,赠之以诗,又一次相见时,“瑞云接见良欢,移坐近生,悄然曰:能图一宵之聚否?”又有《红玉》一篇,冯翁有一子,字相如.父子俱诸生(秀才).相如与邻女红玉两情相悦,“夜夜往来,约半年许”.书生渴望性欲满足也就罢了,偏又写女子主动示好,投怀送抱,这又是《聊斋》与众不同之处.
2.4,渴望财欲的满足.功名利禄四字从来都是紧密相联的,酒色财气也是四字不分家,况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财富是其它任何事物的基础.有进修连权力也不例外.书生中举,离财富也不远了.跟有法力的女子相好,金钱也是唾手可得.《雷曹》中的乐生与雷曹相识,保住了一船货物,家乡也普降甘霖;《西湖主》中的陈弼教,家里贫穷,跟随军将贾绾当文书,因怜救了一条鳄鱼,最后回家时竟然穿着华丽,行李中金银财宝满满当当.
2.5,具有传宗接代的香火意识.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以孝廉治天下的封建社会来说,子嗣确实是知识分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聊斋》书生,与鬼狐仙女相恋,多半能有子女留存.仍以《西湖主》为例,陈生衣锦还乡,在七八年间与扬子江王的女儿生了五个儿子;《婴宁》中的王子服十四岁就考取了秀才,与鬼魂婴宁结婚,生得一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罗刹海市》的马骥,喜歌舞,十四岁入郡庠,到了海市后成了龙王的附马都尉,与龙女结秦晋之好,育有“福海”、“龙宫”一男一女.在这些书生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婚姻并不完美,却都完整保留了子嗣.
2.6,渴望社会公平、政治清明.明清己经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社会不公、人间不平、世风日下、吏治腐败的现象十分严重.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十分渴望天下大治.《聊斋》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反映,同时鞭挞了丑陋的社会现象.《司文郎》一文中,有财学的宋生无法入无仕,而碌碌无为之辈却靠师徒关系金榜题名,作者借瞽僧之嘴道出“帘中人并鼻盲矣”.《胭脂》中的鄂秀才,无帮被陷入狱,幸得吴公英明,还与清白,并与胭脂成婚.其中曲折,秀才有多少苦处无人知.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何况鄂生为人谨讷,见客羞涩如童子.
3.书生性格特征的来源
《聊斋》里书生的性格特征,并非是蒲松龄向壁虚构而成,而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为此,笔者针对以上书生的一系列形象进行探本索源,阐明了蒲松龄进行书生形象创作的根源.
3.1,蒲松龄一生的经历和性格特点.①蒲松龄的出生具有传奇色彩,据说其父蒲磐梦到病和尚入室,而蒲松龄乃生.蒲松龄一生贫困,一生坎坷,分家仅得二十多亩薄田,二百四十多斤粮食,仅能维持全家三个月生计.不得己而外出做私塾老师,一去就是45年.半生科考,从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才成为贡生[二].不难想象,为什么《聊斋》中会有那么多的书生荣登金榜,衣锦还乡的故事.弗洛伊德说:人们在生活中或是由于社会原因,或是由于自然原因,实现不了某些愿望,文学给与替代性的满足,使他们疲倦的灵魂得到滋润和养息.中国文人士子骨子里都有一种功名意识,从“达则兼济天下”可以看出这种心态,蒲松龄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②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期间,白天教学生,晚上独坐在荒凉的书斋里,窗外月色朦胧,树影摇曳,婆娑有声,杂之以狐狸之鸣.这时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管委会书生,就和他告诉,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蛤是又很有才华,情感丰富.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一块写诗、填词,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想行夫妻之事吗?我主动来搭引你;你需要功名吗?我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的老婆不能生孩子吗?我给你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不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不要金钱,甚至倒贴金钱给你.我们知道,像这样子无条件奉献的女子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作者转而想象,说她是从海底来,从深山洞府里来,从阴曹地府来,从花鸟变化而来,甚至还可以只是个纸人儿,从书本中来.如《书痴》中的颜如玉,长期的荒斋生涯,造成了他善于幻化想象的特点.③蒲松龄性格特征中的“痴”的反映.蒲松龄一生简直就是痴心不改的一生.科举考试考了一辈子,《聊斋》坚持写了一辈子,前者主要代表对功名的追求,后者主要代表对事业的执着.蒲松龄的“痴情”东灌注到《聊斋》的创作中就产生了带有作者本人性情特质的不朽人物形象.可以说痴男怨女是《聊斋》中最为可爱和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中的一类.婴宁爱笑,王子服的母亲说婴宁“此女亦太憨”,“憨”即“痴”,王子服为了婴宁而生相思病,迷于相思以至相信吴生的谎言,己经堪称“痴男”,不料《阿宝》中的孙子楚,痴于情色,误信戏言,“以斧自断其指”,幻化成鹦鹉,衔走爱情信物.④蒲松龄性格特点中的“狂”的反映.[三]蒲松龄“天性颖慧,经史皆过目辄了”,有高度的自信.他还体味和发展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他在《聊斋》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狂生形象,肯定了越名教的爱情与行为.《聊斋》最为生动和富有活力的艺术形象中的一类就是“狂生”形象和带有狂态的男性形象.
3.2,明清时期社会的真实现状.蒲松龄是清朝人,但他的故事来源极为广泛,因而能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状.①中国文人信奉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辛勤刻苦攻书,就是为了出仕.但是没落的科举制度并不能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大量有才华的书生在中下层沉沦一世,如《司文郎》中的宋生,因而《聊斋》大量出现书生中举的故事情节,即使身死,也要实现中举的夙愿,如陆判、叶生.②屡试不第的书生 在经济上一般都是拮据困难的,于是他们又不禁幻想起来怎样实现发家致富的美梦,《聊斋》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心事.③社会的不公、吏治的腐败又是《聊斋》创作的根源.一位学者在分析宋代文学中士人、妓女、商人三角恋爱时说到: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表明士人更具有诱惑力,最终能抱得美人归,然而据考试,事实却恰恰相反,士人最终是落荒而逃,抱得美人归的是商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聊斋》中有关书生的断狱故事,要么是对现实的讽刺,要么就是寄托书生的社会理想.正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又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3封建伦理道德与人性的冲突.①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较多的压制和束缚,《聊斋》中许多鬼狐仙女的行为都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但一个人(包括书生)再现出色欲、财欲、攻击欲,而又无法自圆其说时,就说是“狐崇”是狐妖在作怪才使自己迷失本性的.因为鬼狐仙女不受人间道德约束,氢幻化为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既不违背传统伦理道德,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性欲的冲动,即所谓“性力”(力比多Llbido).“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想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例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书生和女子都有“本我”的欲望,但受到社会压制无法满足,鬼狐仙女便做为“自我”的手段,成为“本我”的代名词或替罪羊,从而满足了书生与女子的原始欲望,同时符合社会现实.
3.4文化层面的影响.①儒家的训诲对欲望具有压抑作用,且儒家不事鬼神的立场缺乏宗教信仰中的“灵异”要素.狐妖故事的出现及被人喜好,也就代表了对上述儒家思想的补偿与反动,它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大众对“灵异”、“怪力乱神”等的好奇与需求,一方面又透过欲望[四].②男人可以娶狐妖为妇(或与之苟且)的心态是《聊斋》里人与异类关系的基本模式.在以男性为主体的家庭及社会是在,男人可以涵摄兽类的雌性,将她们纳入现有的体制中,《聊斋》将野兽提升为人类的观念,并不昨它们平起平坐,而是想将她们纳入自己的体制中,成为满足欲望的工具.这是《聊斋》中“沙文主义”的基调.
4、总结
中国自唐以来就有“无狐魅不成村”的说法,民间传说对文学的渲染杨为蒲松龄创作的根本源泉,从而开创了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中的书生,是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象上,也成为我们窥探明清社会风俗画卷真实的一面镜子.亚里士多德说:小说记录历史,除了名字是假的,其它的全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