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徐家汇的足音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

徐光启是中国明末最重要的科学家,他博学多识,是个奇才。他精通的学术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历法、数学、军事。

在他之前数百年,中国的历法是《大统历》,到明朝已是误差累累。徐光启吸取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报各种天象,因而名声大振。崇祯年间,他主持参与了工程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启出身农家,毕生关注农业,他认为农事是关于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他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当时中国农业方面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徐光启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他重视水利建设,重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创立的实验农庄,就在如今的徐家汇这片土地上。他成功地把生命力强、产量高的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中有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中国人是徐光启,那个西洋老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面中所描绘的,是十七世纪初的景象了。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开端。利玛窦结识徐光启后,向他推荐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于一个不识拉丁文的中国人来说,读这样深奥的数学著作无异于看天书,但徐光启却在利玛窦的帮助下顺利通读,并深为书中严密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本书“无一人不当学”,应该把它翻译给中国人。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然而徐光启迎难而进,没有退却,他将书名译为《几何原本》,“几何”这个特定名词,便源于此,“平行线”、“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这些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学术语,第一次通过徐光启之手,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中译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对中国的近代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后归葬上海。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世代繁衍。因这里原有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而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教堂、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博物院、印书馆纷纷在这里出现。

徐家汇的巨变,正是中国由弱而强的沧桑缩影。徐光启当年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呕心沥血,图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看到这些变化,他应该欣慰含笑。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标题中的“足音”不仅是徐光启个人成长的足音,也是历史发展的足音,徐家汇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由弱而强的变化轨迹。

B.中国的历法《大统历》到了明朝已经误差累累,为此,徐光启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主持参与了工程艰巨浩大的“改历”工作,编撰成137卷的《崇祯历书》。

C.徐光启虽然不懂拉丁文,但他不仅通读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而且以“无一人不当学”的远见卓识翻译了这本极深奥的数学著作。

D.徐家汇历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切磋探讨,今有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等的并肩矗立。

E.徐家汇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在北京病逝后又归葬于此,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并世代繁衍。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光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徐光启的“奇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徐光启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绝非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解析:
B项,《崇祯历书》是“在崇祯年间编写的历书”,而不是“崇祯下旨编写的历书”;“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于文无据。D项,根据原文“徐家汇,这数百年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可知,“历来”一词有误。E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因这里原有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徐家汇’”可知,徐家汇得名应有地理和人文两个原因,故此项中的“完全”一词有误。

答案:AC

(2)
解析:
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全面”“深刻”。对于“全面”,考生需要学会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对于“深刻”,考生需要学会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答案:①胸怀让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理想;②呕心沥血,具有迎难而进的科学精神;③善于吸收西方科学成就;④注重实践和实用;⑤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

(3)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缘“事”及“奇才”,在对“事”的梳理、归类、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奇才”的结论。“事”是“奇才”的基础,“奇才”是“事”的总结。

答案:①(在天文学上,)他准确预报各种天象,编撰了《崇祯历书》;②(在农学上,)著有《农政全书》,把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③(在数学上,)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4)
解析:
解答本题要缘“事”及“理”,要从徐光启的行事方式(科学研究)中探究出其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据(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符合科学规律)即可。

答案:示例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科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它应该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示例二:(从科学的功用的角度)科学只有走出象牙之塔,走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各站点的英语上海马戏城:上海火车站:人民广场:陕西南路:常熟路:徐家汇:上海体育场:上海南站:莘庄  2020-04-07 …

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脚被石块绊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图甲)继续行走一会,不小心脚踩到一块西瓜皮  2020-05-13 …

什么是路基坡脚高速铁路路基的坡脚是指哪里?是褥垫层的的坡脚还是基床以下A、B料的坡脚?  2020-05-17 …

阅读《水浒传》片断,完成各题。(为赚金枪班教师徐宁上梁山,宋江、吴用派鼓上蚤时迁去东京徐宁家盗取徐  2020-06-19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吴用使时迁盗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节选)(为赚金枪班教师徐宁上梁山,宋江、吴用派鼓  2020-06-27 …

阅读《水浒传》片断,完成1~5题。(为赚金枪班教师徐宁上梁山,宋江、吴用派鼓上蚤时迁去东京徐宁家盗取  2020-11-01 …

(2006•防城港)我们赤脚走在砂石路上时感到脚底疼,而走在平路上不疼.这是由于走在砂石路上时脚与地  2020-11-13 …

人走路时和跑步时前后脚分别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1.人走路时前脚受的摩擦力方向是()后脚手的摩擦力方  2020-11-25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这次事故,淮海中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三个小时,二十六路电车  2020-11-2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徐家汇的足音徐光启从四百年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