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创建时间
资源类别
相关度排序
共找到 288501 与兼运洋布 相关的结果,耗时326 ms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
历史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D.
据记载“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材料表明洋务企业[]A.抑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历史
D. 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家族的经历不可能出现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棉纺织厂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
历史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
据记载“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材料表明洋务企业A.抑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
历史
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设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农村手织业者利用价格低廉的
历史
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
小说《春蚕》中描写道:“她(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以后,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对这一
历史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D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
历史
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鸦片战争后,致使中国家庭棉纺织来的“纺”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织品B.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C.大量洋布的输入取代了土布D.不平等条约的
历史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A.传统纺织业的
历史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B
历史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热门搜索: